当前我院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择业教育
2017-05-10王文堂
王文堂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院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暴露出几种心理问题进行剖析,给出了根据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所应采取的对策,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教育;心里问题
出口畅,入口才旺。因此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在上有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下有中专和技校的夹缝中,高职学生就业就更困难。2016年,在学院和各系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在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学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拓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制的结果。同时也是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品牌效益的体现,但在2016年就业工作中,我院大学生也暴露出了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等、靠、要心理较重:在就业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是积极地去寻求就业途径,而是等待系部,依靠家庭,要求就业主管部门。有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工作中处于不利地位。作为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如我院在校园内设立就业橱窗,宣传就业政策,在每年召开的几次顶岗实习对接会的前夕,公布就业单位,实行双向选择。
(2)专业对口心理较重:现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择业时,总希望学有所用,要求专业对口,待遇要好。这对于工科类学生,在目前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制造中心,南方市场和长三角地区需求这部分毕业生的量较大,在学院联系下,来校的单位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对于文科类和计算机类毕业生,批量需求较少,加之学生择业主动性不积极,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困难。纵观2016年我院文科类和计算机类学生就业,很大一部分是到长三角地区从事客服工作,从就业途径来看,相当一部分是在来院单位要工科毕业生的过程中相携走出校门的。还有一部分到基层、到一线和自主就业的。对有专业对口心理的这部分学生,学校在择业教育中,应加强引导。大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能力的学习,这里包括交际能力、待人处事能力及自学能力等。有了这种能力,将来不论从事什么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摸索,都会得心应手的。在毕业生中要大力宣传“先就业,后择业”,破除“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传统心理。
(3)区位心理:有相当大的部分学生在就业中,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单位、沿海开发区,其他地方的单位基本一律不考虑,从而禁锢了自己的择业范围。对于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大学毕业生眼光应高远,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处,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优势。到哪里,主要看能否发挥自己的专长,能否在实践中学到一技之长。因为未来的就业模式基本有三阶段构成的循环,被总结为“赚钱、充电、择业或创业”。因此,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应在动手能力方面多充电。
(4)自卑和自负心理:毕业生中的一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的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走进就业市场就心理发慌,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是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真的不行,显得非常自卑。而另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要求住宿条件要好,工作环境要好,工作要轻松,工资待遇要高,择业条件要求高,形成自负心理。具有自卑和自负心理的人都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只有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正确且完整的认识自我。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
(5)攀比心理: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左顾右盼,把自己要选择的就业单位的薪资、工作环境等与同学、师兄师姐甚至是朋友圈中的人攀比,要求自己的就业单位不能比他们的差,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特长,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择业。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要引导他们薪资、环境并不是择业的唯一标准,主要看在工作岗位上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能不能学到技能,为今后自己的创新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在就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学校应把择业教育与毕业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结合到一起,作为学生本人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克服调适。以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热观的心情,主动出击,向自己理想的目標冲刺。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