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升华 引导
2017-05-10王春志
王春志
语文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实现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说到底,怎么“用”才是最重要的,而语文课学习的最根本载体就是文本,面对文本不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要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吃透文本深挖知识点
对于小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一定的言语材料积累,言语技能训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本文基础的大量词汇、语句练习,无疑是提升语言水平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也与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教学点的学透、练会、再运用的方法不谋而合。由于年龄限制,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丰富,如若再阅读课文时仍然只停留在表面,不深人理解文本含义的话,那只是在做无用功。可见,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吃透文本内容,从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
现在教材中不乏文质皆具的课文,无论从内容、形式上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都有很多大帮助。《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使用“挨挨挤挤”一词,很多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拥挤”意,但这仅仅是表面意,教师应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继续挖掘,让学生从数量、荷叶的长势等方面在脑中先构建出数量多又繁茂的画面感,再讲解清此处“挨挨挤挤”又是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眼中的荷叶已然变成了人。经过讲解后学生对于“挨挨挤挤”自然有了一定的深入了解,这时候反复的练习是更重要的,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真正高效。
二、炼字比较,升华提高
很多时候,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否使用正确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阅读教学中重点词句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推敲语句,学生自然会明白怎样才能在写作中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出现过这样一段文字:“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里的“伴”字就可以对比“拌”字,教师要清楚分析“伴”实际上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广大人民对邓小平的怀念与不舍。通过课堂上多次反复的对比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炼字的兴趣,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自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如神助。
另外教师通过不同句式进行比较,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不会打破水杯的。”和“我怎么会打破水杯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比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在反问句中能表达的语气和情感更强烈。
三、基于文本,引导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害怕放任学生自由阅读会偏离文本,教师应基于文本主旨和重点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误解、漏读、浅解的时候要做出及时的指导。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无论是从题目看还是结尾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明白本文的中心在描写樟树的同时,主要要表达的是宋庆龄伟大的人格,但学生却往往很难将樟树与宋庆龄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对文本中心的解读是尤为重要的,单纯的讲解文中的樟树是使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是无法让学生领会的,不妨尝试另外一个角度,通过让学生通过对樟树的认识引导其对应于宋庆龄高尚品质相同之处,让学生自己进行联想和比较,从而突出文本中心,促进学生语言能力。
另外,在教材中较多出现的游记形式文本,景物描写都十分优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单纯整合知识,指导学生积累词句,炼字比较,还应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比如此类游记类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做一个游览地图或线路图,概括文本中景点的特点,选取代表性学生作品让学生交流讨论以取代教师的逐句讲解,这里并不是说教师完全让学生自由放任,而是在基于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导游,自由畅想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一种高效的文本阅读形式,教师应该基于文本中心主旨、文本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感受文本的魅力,这样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学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一门教学科目,更是一种语言文化。语文是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阅读课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强化语言积累运用并细致、深入地从中选择适合学生读写结合的技能训练项目,整合成教学内容板塊进行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形式,领会作者表达技巧,发现语言的智慧,获取语言规律。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方法,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