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国语中长句的翻译技巧
2017-05-10魏亚妮
魏亚妮
摘 要:为了将韩国语原文的意思更加准确简明地传达给中国读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准确、忠实地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本文中主要针对长句的翻译,采用倒译法、分译法和合译法这三种翻译方法来解决。
关键词:长句翻译;句式特征;倒译法;分译法;合译法
一、翻译对象介绍
本论文主要选用来自韩国各位著名学者联合编写的《韩国文化与韩国人》为翻译对象,该文本主要讲述了韩国社会的各种生活面貌与性格,具体从韩国的游戏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家庭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形象地介绍。此书中存在大量句子篇幅较长、繁杂冗长的句子,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按照原文顺序进行翻译的话,句子冗长啰嗦,不通顺,语意混乱,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从而无法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论文将重点介绍有关长句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思想。
二、长句概念及特点
韩语属于黏着语,修饰语过长导致句子结构复杂,所以长句就成为韩语表达的一大特点。所谓长句,是指字数较多、结构复杂、容量较大的句子。字数多是长句的外部特征,结构复杂是长句的组合特征,容量大是长句的表意特征。原文中存在大量长句子,一段五六行的文字中有四五行是定语或状语,句式过于冗长,而在汉语中,过长的定状语会导致文章逻辑混乱、表述不清,并且汉语大多是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所以在翻译中,如何将过长的定状语等修饰成分转换成符合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成分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三、翻译技巧的使用
(一)倒译法
定义:又称为“逆译法”,是指当句子叙述顺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时,要逆着原文的顺序进行翻译。因为韩国语属于黏着语,它同汉语的语序不同,韩国语是主-宾-谓的结构顺序,而中文是主-谓-宾的语序。韩国语的谓语常常放置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在翻译成中文时,要从后面部分开始翻译,逆着顺序进行翻译。
例如原文《韩国的游戏文化与社会性格》中的一句话:“并且每当回想起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位家人时所感受到的温暖、感谢、思念、不舍、愧疚,以及无法表达出所有心情的遗憾与由于经常在身边而无视的冷淡之情,不知是有多少感情一次性涌现出来。”本句子较为冗长,突显不出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采用倒译法,先将句尾部分的谓语从句放在句首进行翻译,改为:“并且当回想起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时,不禁一下子就涌现出许多复杂的感情,如平静地感受到的温暖、感谢、思念、不舍、愧疚,以及无法表达出所有心情的遗憾与由于经常在身边而无视的冷淡之情。”这样一来译文的意思表达准确简明,通俗易懂,让读者明白这些复杂的感情是一次性涌现出来的,使句子结构一目了然。
(二)分译法
定义:所谓分译法是指把原文的一个较长或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译成汉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可以用几个逗号将大长句分为几个简短的并列分句,或者可以将长句用句号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句子。这样可以使译文层次分明、语言精辟,结构明了,更符合汉语的句子特点和表达习惯。
例如:《韩国的游戏文化与社会性格》中的一句话按照原文顺序翻译为:“按照此种观点,从朝鲜时代开始直到今天为止,作为通过竞争方式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分析朝鲜时代的掷尤茨和升卿图游戏,以及开化期之后的打花牌和扑克牌游戏的规则,一起来观察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社会性格的变化。”这样看来,译文较为繁杂冗长,抓不清主次关系,结构较为混乱,需要采用分译法,将这个大长句分解为两个独立句子,使结构清晰,简洁明了,因改为:
“按照这种观点,通过分析游戏的规则来观察随着时代的变迁引起的社会性格的变化。此种游戏是从朝鲜时代开始到今天的以竞争方式实行的代表性游戏,包括朝鲜时代的掷尤茨和升卿图游戏,以及开化期之后的打花牌和扑克牌游戏。”用句号将原文的一句话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句子成分,从而明确指出此句重点讲述了这种游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所要转达的意思,并且使译文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三)合译法
定义:当长句前后分句之间联系紧密时,可以根据逻辑关系整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合为一个简单句子。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简单明了,明白易懂且语气连贯,一气呵成。通常将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缩合为一个进行指称,这样做避免了重复啰嗦,能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
四、结论
在查找相关韩译中的长句或定语从句翻译方法时,发现有关的资料少之甚少,但英语的长句汉译方面有不少资料,所以借鉴了较为成为的英汉翻译理论,对长句韩译汉的翻译有指导性的意义。对于长句的翻译技巧,总结为:首先分清句子结构,先找出主干,然后运用翻译方法调整句子结构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其梓.笔译理论与技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李善华.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浅談,社科纵横,2006.
[3]党争胜.结构分析翻译法初探--浅谈英语长句的汉译,文学评论,2012.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