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推广与研究
2017-05-10戴雄英
戴雄英
摘 要:当前传统文化发展的速度很快,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加的重视,目前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已经成为当前经典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并且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逐渐的推广开来。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此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自发的研究和设计了多种活动形式,提高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弘扬了我国的优秀的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明素养。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写讲;推广
中国经典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经典的弘扬和传承是教育的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的提高,人均民众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作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场合,更加需要认识到自身文化传承的责任,重视对经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高校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开展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词是国学文化的经典。早在周朝时期,《论语为政篇》载著,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翻译过来就是说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当代伟人毛泽东则认为诗可以言志。从这些记载的内容里就可以看出来经典的诗文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朗读和朗诵古诗的时候就会起到了励志、教育的作用。
(二)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学生通过诵读认识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结合自身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和熏陶,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运用水平和能力。
(三)诵读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大声的诵读所产生的作用也很多,它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从而开发右脑;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增强参与未来事务的一种素质;有利于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确保中华诵写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资源库
中华文化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可以顺利开展各项文化传播和推广活动的前提。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是保证这项活动可以持续开展的基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是不同的,不然就会让人觉得乏味,并且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经典文化的精髓。这就需要有个庞大的资源库作为支撑,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各种样式的文化内容。
(二)丰富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
在开展中华经典文化讲座的活动时,应该采用各种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利用学校中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进行活动的推广。同时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经典文化赏析、诗词比赛、书法大赛、朗读比赛等们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推广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给大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为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会被感染,投入到文化的学习中来。
(三)建立经典诵写讲活动的长期有效机制
很多的学校都在开展这项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文化了解的一个机会,所以,应该将这项活动积极的推广下去,长期的开展下去。为此,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活动开展和管理机制,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邀请一些名师进行辅导,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言传身教到学生的言谈举止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化知识。
(四)結合校园社团活动,提高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校本身因为学生的各种性格、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就会形成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也是经典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途径。对此,社团活动中可以开展视频、音频、书画等形式来推广和宣传文化传播,实现高校的经典文化的有效的传播,并且还可以利用大学校园中的展板,走廊、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除此之外,大学的广播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方式。
三、结束语
高校开展各项中华经典诵读来,高校师生都投入到中华文化的热情学习中,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湖北省随州市东关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邬靓婵.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梁琴琴.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4]于倩.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新探索[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