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乐在其中
2017-05-10李纳
李纳
【摘 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氛围 激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63
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们抱怨:语文太难学了,做了很多习题,参加了几个补课班,语文成绩却还是忽上忽下的。学语文的味道越来越苦,语文似乎跟沉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语文学作品、看报纸杂志都是使人愉悦的事,那么,怎样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乐在其中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天地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做好预习,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及时检查预习成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要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对于一般的课文,预习方法是:1.初读课文。(1)解释不懂的词语或优美词语。(2)概括主要内容。(3)理清写作思路。(4)查找作者及背景资料。2.再读课文。(1)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3)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3.精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在写预习笔记时有章可循,既可以在书上进行标注,也可以把思考后的结果写在笔记上。
每次上课前,最好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充分发挥预习笔记的功效,通过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互相补充、小组讨论等形式弄懂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学生一段时间来更正预习笔记中不准确的地方。
二、让学生自己去评朗读效果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读书为主。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们听别人朗读,内心产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或赞同,或欣赏,或提出异议。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命令学生去怎么读,应当引导学生们自己去评,评中学读。如:你觉得他读的最好的是哪一部分?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如此,学生们往往能在相互切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学习朗读,达到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三、课堂评价生动得体,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扬会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如读课文后说“读得真不错”“大家都佩服你念得好”“这句话读得多好啊!”再如鼓励性评价“说得真不错,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别着急,慢慢说,老师等着你。“老师从你们的汇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谢谢你们”等,学生從老师的评价中感受到了思维劳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此外,还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特别是学生的疑难问题更应大加赞赏鼓励,不应因学生说的与自己有分歧而将学生的意见“一棍子打死”。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自定目标、自选方法等来学习语文,使学语文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的事、有趣的事,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