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魅力
2017-05-10朱宏梵
朱宏梵
摘 要:如今在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電视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电器,电视节目成为人们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而且随着多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电视节目的形式和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新闻类、电视剧、访谈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等。都不断的在电视荧屏中出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尤其是访谈类的节目出现的频率更高,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时我们就会发现有访谈类节目进入我们的视野。针对访谈类节目我们很容易被人物的经历、故事情节以及生活态度所带动,以真实的人物事例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在访谈类节目中最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节目的主持人,因为他在观众和故事主人之间是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的。主持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语言特征可以做到顺畅沟通,启发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引导其叙述方式给观众以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其做到感同身受。访谈类节目在西方的发展史已有30多年,但是在中国还属于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也对相关的主持的素质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本文以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魅力为标题,主要分析了为促进此类节目的更好发展期节目主持人应有的素质和魅力要求,希望对提高和完善节目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视节目;访谈类;主持人;主持魅力
一、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一方面,作为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其责任不仅仅是倾听主人公的故事还要以自己的语言表达给观众更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要逐渐了解和满足观众的需求。主持人可以通过其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服装打扮以及外在形象等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然后让观众了解主人公是如何表达故事的、主持人是怎么想的等,这些在谈话节目中的体现就是要求主人公陈诉故事的事实以及细节,了解其思想和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主持人要注意传递情感的技巧;主持人与故事主人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倾听的方式,掌握倾听的技巧就可以更好的掌握主人公的心理和思维方向,可以循循渐进以提出让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使得节目不那么枯燥更具有可视性和乐趣性。据事实证明善于耐心听取主人公和观众的谈话才能够更好的赢得观众的心,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要有平等的态度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做到心中有情把观众放在电视节目的主体地位,以真诚、理解和平等的态度营造轻松愉悦的电视节目氛围。
二、塑造完美的人格
完美人格的塑造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和塑造的,其是需要长时间的阅历和经验积累的,其主要表现在我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的态度以及理智情绪的表达上。一方面就处理社会关系的态度上来说,主持人对不同的故事主人公、不同的观众和不同的讨论话题之间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和解决办法。主持人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在处理社会关系上的问题上,而合格的主持人要做到对个人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自大、不自卑;对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的认真。另一方面在理智情绪的表达上应该具有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也正是这些在理智上的表现才为我们呈现出一期期精彩而又感动的节目。在情绪上,主持形式有报幕、串场、播报、操作、解说、组织、访问式之分,访问式是访谈类节目常用的形式,其是要求主持人坐下来和嘉宾面对面去探讨一些东西,甚至是谈论一些国家时政大事。
三、要具备超强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是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是经过大量思考后所做出的决策。第一,能在变化中产生对应的创意和策略。在节目现场不乏有嘉宾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状况;有因为曾今的苦难而落泪的、有因为年龄小而在现场乱跑的、对嘉宾有特殊意义的人日子等等。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随机应变。谈话节目和其他节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随意性,主持人并不能完全决定节目的进程,整个节目是由主持人的话语和嘉宾、观众的谈话所组成的。主持人作为“导航者”,随时控制把握好方向、分寸和场面,在给自己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到适时提出或结束话题,主持人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第三,能在变动中辨明方向、持之以恒。主持人往往善于调动、活跃现场气氛。提问、议论轻松幽默,并能恰到好处地插入、打断,主导节目节奏和谈话进程。具有很强的驾驭和控制现场的能力。但是不变的是要通过与嘉宾的交流来诠释节目的宗旨,向受众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就是主持人在万变中持之以恒追求的不变真理。还应该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谈话类节目突出了参与性,形象上、穿着上的平民化增强了主持人与嘉宾、观众的亲和力,弱化了主持人的存在感,强调了形象与谈话风格的一致性。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甚至全身心地融入到述说者的情感世界中,使倾诉者产生信任感,更乐意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佩华.中外礼仪基础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4.
[2]蒋育秀.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