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合阳“小场曲子”的活态保护

2017-05-10李珈锐邓丹妍杨梅

今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珈锐 邓丹妍 杨梅?

摘 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众多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戏曲又以它独特的魅力绽放,填补了大众的审美空白。2016年8月,陕西省合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场曲子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文化生态的变迁、这一珍贵剧种濒临消亡。本文通过对小场曲子起源背景现状、以及它所面临的资源、传播、市场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内容、形式、习俗、市场等策略,使小场曲子适应环境、适应当代人需求、焕发生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场曲子;活态保护;市场策略;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44-02

合阳县古称“有莘国”,位于秦晋豫交汇处。东临黄河,南眺华山,西襟浴水,北依梁山。数千年黄河文化、诗经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合阳文化。合阳县现存的文化艺术多达300多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17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在文化融合加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交互碰撞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中华民族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持续迸发健康活力。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蕴含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对于这一严峻问题,“活态保护”便是从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进行探索得出的重要保护措施。所谓的“活态保护”是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即精神(技艺)层面文化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静态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使具有原生态性的非遗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活态传承,就必须要不断创新。

一、小场曲子发源背景、现状

基于关中地区戏曲艺术丰富多彩,秦腔影响广泛,其他小型剧种的原生性、交叉性表现明显的现象,笔者发现:曾流行于华县、渭南一带眉胡戏的前身——“小场曲子”,经由本村老艺人代代传承发展,曾用于农村红白喜事以及庙会等场合。首先,其内容有从明清传承下来的历史正剧,也有民间艺人们随口编的反映日常生活情理的幽默段子,甚至还有只能夜深人静时、妇女孩子并不能观看的滑稽捎戏。其次,小场曲子的表演形式很随意又随地:少则三两人,多至十余人;一把凳子,或支块砖头随地而坐;一把三弦,一把撞铃,一把二胡、一面板胡就是全套的乐队。有关戏曲学专家学者认为它的表演腔調和在渭南、华县的眉胡戏大同小异,但实际上却保留着眉户戏所不具备的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曲艺形式。

据合阳文化官网统计,2016年的端午节假日期间,合阳洽川风景区共接待游客6.9万人次,同比增长23%,门票收入48.8万元,同比增长35%。这一数据的增长,部分原因来自于“小场曲子”的表演。目前,堪称合阳版“老腔”的“小场曲子”这一化石级小剧种又获新生。

二、小场曲子活态保护问题与具体措施

1.资源困境

事实上,从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非遗活态保护到现今“博物馆化”之措施,运用到小场曲子上已卓有成效。在关中民俗艺术同质化现象严重、原真性随意扩大、逐渐脱离文化语境的文化碎片形态、功利化的无奈选择导致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小场曲子无法正常“造血”供给自身营养;农村人口外流、留守人员年龄两极分化导致无人继承;没有形成剧本体系,全凭向老艺人学来心传口授的表演方式。综合来看以上几点是导致小场曲子最致命之窘境。

2.传播困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资源共享、传播变得极其简单。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网络平台使人类包括一切的人类活动在内的传播活动都在围绕这个中心不停运转、交流,无论是发送还是接收信息都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等一切障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戏曲音乐具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众,因此小场曲子也是一种音乐信息传播活动。现今小场曲子在传统戏曲文化身份上有绝对优势,但其在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广播等非视觉媒体、相关直播平台等大众传媒以及兼娱乐性、时代性的互动媒体,正凸显着它们的速度优势和共时性,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文字、视觉符号逐渐取代了传统语言且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小场曲子现在的表现方式已严重与社会新兴媒体脱节,这就要求小场曲子在传承保护和文化信息传递的同时配合多种媒介以及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

3.市场困境

这里的市场,是指在合阳,以小场曲子为中心,实现当地文化资源整合的旅游化、产业链的构建。市场就是消费的需求,人类生活从不缺少需求,新旧更迭;而需求又是不断被创造。当传承发展的流变性、品质性和独特性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时,就可以不断获得营养。不可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地域文化的资本化运作是在目前看来的短期有效途径。但是,小场曲子重复的作品题材和样式再加之以往都是自娱自乐的形式表演导致其无法接触市场,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显然,解决对小场曲子的市场目标重组、创造性开发等问题就可对其本身激发极大的创造力。

三、小场曲子发展策略

1.内容策略

内容策略是指由小场曲子发展历史上广受欢迎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时代和价值意义的剧本题材资源,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性的断裂中,产生传统与现代的延续。在非遗保护的一般意义上,就是要将现实社会需要,与每一非遗本身所特有的固有的价值属性和文化潜力,达到保护与开发的融合共进。一是将小场曲子经过专家学者的指导,将剧本进一步艺术化,增加美学价值、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二是采纳群众建议,将剧本生活化、时代化,顺应现代社会的语言习惯、美学倾向、艺术风格等。

2.形式策略

形式策略是指让小场曲子融入市场,克服其文化边缘化的现状,迎合文化主流消费。从非遗保护上讲,就是既要挖掘特定历史资源和传统艺术潜力,又要不断汲取新风俗、新文化,根据当下人民群众所追求的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不断挖掘、切入、创新自身的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而开发自身的时代特质和功能,达到经济社会文化多效益。从这方面来说,一是创新表演形式,采用时下流行的文化消费形式,如进行表演直播、大型舞台展演等;二是创新文化载体,建立小场曲子体验馆,将小场曲子的实地表演、影像文字历史展示与周边产品售卖等相结合进行小场曲子文化内涵进行传播;三是创新商业产品,实现小场曲子“实体化”,开发生产附着小场曲子文化内涵的实体产品,如小场曲子表演器具、表演面人面花、明信片等创意产品。

3.习俗策略

所谓习俗策略,一是基于当地民间传统中地方固有性、独特性且代表性的民俗与文化消费习惯,通过艺术化、美学化的品质提升,引导民众自发传承、自发保护,实现长期持续不断的风俗文化消费。如在春节、中秋、元宵等节庆日、民俗祭或民俗节、文化遗产日进行小场曲子表演,进行长期而有效的宣传展示。二是伴随着陕西合阳旅游经济的再发展,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习俗打造成具有艺术审美性和当地标志性与品牌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一策略,从非遗保护角度讲,也可称为是风物符号化的审美实践原则;从家庭仪式传播的习俗性来讲,使之成为一种传播习俗。三是设立小场曲子民俗文化节,进行小场曲子的文化、历史、美学等全方位的展示,邀请国内外媒体报道宣传,形成合阳当地的地方代表性节日与文化名片。

4.市场策略

这一策略,是依据非遗的特定文化因素与特定地理因素交互影响,从而可形成生活化、体系化、市场化的综合策略与保护模式。在非遗理论上,存在与之对应的两个指标:一个是文化空间,一个是生态空间。当然,严格意义的文化空间在内涵上必须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当中就包括小场曲子这类戏剧传统活动。首先即于小场曲子民俗文化节、或春节、中秋等节日定期表演。其次将设立小场曲子体验馆,将表演、历史展示、商业产品售卖结合,实现市场化,同时也实现小场曲子的生活化;在生态空间里,将小场曲子保护与城乡规划结合、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结合,营造合适的经济发展环境。合阳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围绕小场曲子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实现市场目标,扩大社会效益。这样的非遗保护,就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创生的活態保护。

四、结 语

总之,对于非遗保护,政府、专家、热心企业家、年轻人都应该意识到小场曲子的脆弱性、活态性。一个环节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多个渠道的汇聚才是非遗活态保护最正确的打开方式,争取做到小场曲子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享受视觉、听觉、触觉所带来三位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小场曲子文化走出合阳,走出陕西,走出中国。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的活态保护[EB/OL].2013-01-04.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程原.基于非遗特质的活态保护创生论——以连城四堡国家级非遗 “雕版印刷技艺” 保护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5] 罗树萱.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EB/OL].DOI:10.14003/j.cnki.mzysyj.2012.01.015.

[6] 隋丽娜.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7).

[7] 杨立川.论家庭仪式传播的意识形态作用及其特征[EB/OL].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

[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新华社,2017-01-2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