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幼互动看学前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2017-05-10覃丽

文教资料 2017年6期
关键词:师幼互动教育公平学前教育

摘 要: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给予高期望幼儿更多的互动机会,互动方式、互动内容更积极,低期望幼儿则相反,学前教育过程机会不均等现象凸显。教师必须转变儿童观、教育观、公平观,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均等对待每位幼儿,从而真正促进所有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师幼互动 学前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教育公平主要考查的是教育机会均等,它分为入学机会均等、过程机会均等、结果机会均等和效果机会均等四个层级。就学前教育而言,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不断增多,“入园难”的问题得到大力缓解。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2.37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在“十三五”末的时候,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将达到8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幼儿都拥有入学的机会。但同时社会上“择园”现象屡见不鲜,优质公办园一座难求,这反映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事实上,现在入园的幼儿有近2/3在民办园入园,而民办园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师资质量是多数民办园的短板。因此,进入幼儿园后,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幼儿能否得到公平对待、能否得到适宜的发展等。入园后,师幼互动中的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问题凸显,且成为家长的主要诉求。

一、师幼互动与教育机会均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促进每一个幼儿学习与发展质量的宗旨正是对学前教育过程机会均等的追求。从微观来看,学前教育过程机会均等是指教育内容的均等和师生互动的均等,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态度对待相同的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具体而言,指幼儿不因家庭背景、能力、性格、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选取适合的教育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这种差别对待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①。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期望往往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期望最早由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提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同的期望,教师根据期望给学生贴上“聪明的”、“调皮的”等标签,而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也更积极。相反,低期望的学生得到的互动机会较少,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以消极为主。教师区别对待学生最终导致学生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标签成为真实的行为。由于学龄前幼儿认知发展有限,幼儿对自我的评价极大地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更容易成为现实。

二、师幼互动机会不均等的表现

事实上,幼儿园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不均等现象往往是存在的。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会对幼儿形成期望,教师在活动中给予“聪明的、听话的”高期望幼儿更多的互动机会,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更积极,低期望幼儿则相反。从笔者在幼儿园某大班持续一个多月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到,教师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能均等地对待幼儿,但在数学、语言活动中却存在师幼互动机会不均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幼互动中,教师与个别幼儿的互动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互动内容的分配上、互动方式的采取上存在显著差异。

班级内“明星人物”、“边缘人物”、“头疼人物”并存。“明星人物”是教师心中“聪明听话的孩子”,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互动机会,在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上更积极,教师往往将难度较大的问题交给这些幼儿,等待他们回答的时间更长,给予的正面反馈和评价更多;“头疼人物”是教师认定的“调皮孩子”,教师与他们的互动次数较多,但互动内容、互动方式消极,当他们做错事情时,教师往往会严厉批评;“边缘人物”是班级中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不惹事、不闹事,教师与他们的互动较少,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以中性为主,他们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一群人。

2.教师与小组幼儿之间的互动存在显著差异。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采用“能力分组”,人为地给幼儿贴上“能力强”、“能力弱”的标签,并以此进行不公平对待。“能力强”的幼儿在民主、肯定的环境中学习,师幼互动性质积极。“能力弱”的幼儿在批评、否定的环境中学习,师幼互动性质消极,幼儿无法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均等的学习机会,得到教师的关爱,标签最终可能成为事实。

三、影响师幼互动不均等的因素

1.教师因素。

(1)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在课堂中掌握教育资源,教师通过师幼课堂互动的形式把资源分配给幼儿。但在资源分配上,每个幼儿实际获得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差异。归根究底,教师分配资源的方式受制于教师的儿童观,受制于教师对学科特点的认识及对幼儿的了解、评价。

兒童观是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课堂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以往研究证明:抱着“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教师比奉行“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教师在与单个幼儿或小组幼儿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的行为更敏感,反馈较及时,与幼儿形成的师幼关系更亲密,师幼互动性质更积极。

(2)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教师期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受教育程度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课堂教学方法的采用及应对教学意外的应变能力。同时,受教育程度越高,得到的专业训练越多,教师更倾向于构建积极的师幼关系,更能抱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给予每个幼儿较高的期望,在师幼互动中,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从而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3)教师的公平观

公平并不意味着要同一对待,教育过程中的公平要求教师在均等给予幼儿互动机会的同时,还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教师拥有正确的公平观,才会用心观察每个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从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幼儿因素。

(1)幼儿自身特征

幼儿自身特征是影响师幼课堂互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幼儿自身特征包括幼儿的性别、外貌、性格、行为特征、自然禀赋等多个方面。在研究者的实地观察中,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取上,性别差异并不大。研究者观察记录的互动中,男女互动性别比例为1∶1.2,女生较男生多。在互动方式上,教师并不会因为性别差异而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

幼儿性格直接影响师幼互动。有学者(Fein、Garibaldi、Bony)指出幼儿气质内向或外向直接影响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格外向、开朗的幼儿受到教师关注和反馈的机会多于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

幼儿的行为特征、自然禀赋直接影响师幼课堂互动。古德和布罗菲认为与教师发生互动多的幼儿是成绩优异、追随教师的思路、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行为被动,不愿意多接触教师的幼儿则会导致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过度活跃、经常出现纪律问题的幼儿多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拒绝的消极状态。

(2)幼儿家庭背景

幼儿的家庭背景一般是指幼儿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考量的是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收入。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家庭背景是影响教育过程机会均等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父母职业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数量、种类有直接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参与儿童的学习活动,如指导儿童作业与陪同阅读书籍。这些行为特性较少出现于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身上,他们往往展现出相反的行为取向;美国学者亨利·莱文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低收入阶级家庭对儿童教育的期望较低。此外,收入的限制又减少了提供买书本、衣服的费用,准备考试的补习费或其他特别课程的费用。在中国,学生中途辍学的首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即使随着经济的发展,下层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其子女中途离校的比率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但会因为各阶层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不同,而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成就②。

3.班级规模。

根据201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幼儿园班级规模越小,幼儿人数越少,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机会越多。但事实是,民办幼儿园的班级规模往往过大,幼儿人数过多,自然降低师幼互动的机会。

幼儿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掌握者,是幼儿评价的主体,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积极看待幼儿成长,公平对待每位幼儿,才能真正保证幼儿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得到优质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6.

②程曉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0.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研究者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漷,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覃丽.学前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D].广州:广州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师幼互动教育公平学前教育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