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研究”的魅力
2017-05-10李爱民
李爱民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逐渐显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将研究式学习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结合,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研究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研究的魅力。本文从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对如何让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研究”的魅力作出论述,旨在为后续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体验 研究魅力
前言
高中数学研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同化、组合与探究中,起到锻炼学生的创新素质与知识研究能力作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将研究式学习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课堂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常规学习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亲身的数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魅力,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时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教师收获有效教学课堂的关键前提在于善于把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需要心理以及学生自身所特有的求知欲。当教师为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动态,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则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精神。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则能在贴近学生心理活动的同时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复制教学技术为学生展示泰姬陵宏伟壮丽的外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泰姬陵的一个寝室中,存在一个用均匀大小元宝构成的三角形图案,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情境下对学生依次提出疑问“从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从第l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以及“这个图案中一共包括多少颗宝石?”。通过循序渐进的有效提问,帮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由易到难的进行自我思考与独立探究,当谜题借考的时候,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研究魅力。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从根本上说,研究式学习事实上就是一个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最终习性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以及对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参与态度。由此可见,在研究式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讨论、探究中,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思路进展,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实际中深切体验到研究式学习的魅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椭圆”相关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椭圆概念的探究课堂活动。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块纸板、一段细绳以及两枚图钉,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椭圆图形的画法,此后,改变细绳的长度或者是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再次绘画椭圆,并观察所画出图像的差异所在。在学生进行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椭圆轨道的运动规律,并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椭圆或者椭圆变化现象的形成过程。
三、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来源与生活但最终又将还原与生活的一项实用性课程,在学生的研究式课堂中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既是学生开始数学知识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生掌握具体数学知识的归宿。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自主研究水平的重要措施。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数据的统计”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节水话题作为学生的课堂研究背景,在假定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的条件下,将生活用水定额标准设置为多少才会尽可能的减小该项管理措施对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这一话题中,教师鼓励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设计对城市居民的进行调查的形式,指出统计学中的抽样方法、样本、总体、数字特征(平均值、众数、中位数)等相关指标的设计含义,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各项统计值的基本概念。综上所述,着力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知识加工素材并鼓励学生饮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存在极大的促进作用。
結束语
由于数学知识点零散繁多,且抽象性较强,因此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然而,将研究式教学引进教学课堂,则能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领略到数学的研究魅力。因此,教师应善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