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句式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7-05-10张增南

关键词:拐杖研究性思维

张增南

[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从学生的性格发展、智力开掘的不同层面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很大程度上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主要遵循形象的直观教学原则,让学生感知事物、认识事物。自然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半句式课堂教学,成为这一阶段的惯用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考

教师把拐杖的一端伸给了学生,自己抓紧另一端,引着孩子走路。这一方式在启蒙时期的教育能够启迪幼稚的心智。如: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就用“早上起床后……;背上……;唱着……;向学校……;太阳……;象……;风……;送我到了……”。久之学生总是等着教师伸来的拐杖,一个个都是听话的乖孩子,对新问题不敢自作主张,生怕失去了拐杖的引力而迷失方向,遭至老师的否定而自讨没趣,伤害了自尊心。这或许就是中国式传统教育区别于西方素质教育的某种表象吧。

今天我们提倡发展素质教育事业,推进研究性学习,大胆地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事实上口号喊得很响,而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还是覺得自己用惯的拐杖好用,来不得半点洋味儿。跟着阿Q沿街一路喊着“革命”就也算是革命了。半句式教学如果尚在“穿开裆裤时期”,用作诱导之手法尚有时髦可言,而对于知耻明羞的少年还授予“开档裤”,虽有慈爱备致之关怀,却扼杀了我们的年青人去追求牛仔、西装,以致“酷”装的“疯狂”。细细思量,以拐杖牵引的半句式教学其罪恶不小。

首先,诱发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习惯牵着老师的手走路,就害怕自己会踢上石头。心理上就形成了:如果有了老师保护就踏实了的依赖性。这样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就像农民的等天田那样,如果没有了上天的雨水施舍,缺乏了风调雨顺的气候,这块田的收成就成为无定概念。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让他们成长为经得风雨严寒、能明辩善恶具有独立人格的新一代,依赖只能让他们成为室中弱苗,弱不禁风,何以独当一面闯荡人生?

其次,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半句式课堂教学,本意上是给学生一条隐隐而见的路子,让他们扶着栏杆跟着前行,正是这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翅膀,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能让学生进发五彩缤纷的思想火花。只允许学生认识“我的头顶匕是一片蔚蓝的天空”,至于“我的头项上刚飞过一架飞机”、“我的头顶上戴着一顶红草帽”、“我的头顶上长着黑色的头发”……都似乎行不通。只承认了答案的唯一性。显然这种半句式课堂教学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胡同的隐形杀手。

再次,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由于长期以牵手走路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成了教师唯一思维意志的复制品,成了考试机器。而人的自然属性被人为地压在单向的轨道上,其本有的创造性火花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习惯了依赖教师牵引的学习方式,当面对彻头彻尾的新问题,便傻了眼,也开始怀疑起教师的教学是否走了调,自己没有独立的见解,自己没有对问题独立的分析、整合、抽象,只埋怨老师没有教到这类问题。细细反思确是咎由师者,因为这种牵引教学牵住了学生的眼光,牵住了学生的主见,怎怪得我们的学生思维闭塞而怨天尤人?这值得我们反躬自问。

现代教育主张发挥人的天赋特长,所谓人无全才,而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发掘每个人的天赋是教育的极致。在高中阶段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研究性课堂教学,顺应了这一教育理念,我们必需敢于放开学生的思维野马,让他们的灵性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当然教师的课堂引导,更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更需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实践运用。抛开“半句式”幼稚的课堂教学,把“半句式”提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来,让我们的高中课堂教学理性化、科学化。为此我们起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开放的研究性课堂教学必需让学生明确这个课堂围绕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保持课堂主题的集中是宏观控制课堂教学的前提。否则散乱的主题,面面具到充其量只能是一堂闹剧,有趣而无实质内涵,花繁果微。“打哪指哪”盲目的开放思维何尝不是一种罪过?目标的确定性,要求实现“指哪打哪”的鲜明方向。我们的课堂开放的是思维广度的开放、深度的开放,以推进速度的提升。其次,教师点拨的课堂构设应有层7欠陛。层次诱导,能够把抽象的具体化,晦涩的明朗化,隐性的显性化。这个步骤体现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也体现教师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

层层开掘的点拨讨论提纲,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再次,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要抛弃答案的唯一性。不能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停留在理论上,要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理解能力,把每个人的独立看法都表达出来,寻找不同角度的分析结果,。让学生共同参与,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彻底摆脱教师“半句式”的人为思维束缚,这才是研究性课堂的目的所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往往只看到问题的某一方面,带有片面性,而整合全体成员的理解信息,是对问题灵魂的把握过程。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要重走“半句式”的老路。信息的整合能力来源于学生对材料的感受理解达到理性分析的思维飞跃。实现这一飞跃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是探讨、分析问题的合作者,如此才能让学生放开思想约束,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掘个人潜力,集体参与从而收到开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追求师生的参与、合作。教师旁敲侧击点拨启发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体现和课堂应变技能的展示。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最终学会自己走路。如果总是牵着、抱着,我们的孩子难免因我们幼稚的“半句式”课堂教学而患上思维的佝偻病,我们有责任开掘理陛的课堂教学新思路。

猜你喜欢

拐杖研究性思维
相伴
拐杖也分左右手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多功能运动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