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之路如何走
2017-05-10杨黎明
杨黎明
贫困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大部分虽头戴闪亮的光环,但背上却背负着重重的壳——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样特殊的姿态,行走在当代社会。能否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势必关系到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
笔者将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长,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出人投地,同时也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出路和救命草。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却发现理想工作难找。第二是“相对剥夺的自卑感”。大学校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说“富人家”的孩子共处的机会。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自己只能独守清贫。毕业时,一旦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同学被安顿就业,而自己却可能面临失业,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第三是“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也就是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恐慌、抑郁。
近年来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有系列帮扶政策,笔者认为还应加大力度。因为来自富裕或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如果一时未就业还有家庭供应的生活资料。但是“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意味着将失去生活来源,当一个人在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时,即使是人才也有可能无法贡献社会,还可能危害社会,这样就有可能毁灭一个国家花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人才。
贫困大学生自身应该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走出一找工作就必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的误区,采取“曲线救国”之路。在职场择业中建议分两步走:首先“谋生就业”,即先降低择业标准,找一个待遇一般,不一定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安身立命 ;然后,慢慢寻找“对口工作”,以实现学有所用,报效国家。不过,当贫困大学生真正背弃自己的专业、理想,从事“糊口”职业时,难免会感觉在“贱卖劳动力”、“浪费青春”,又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因此,贫困大学生必须正确定位自己,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飞行旅程,而是分阶段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贫困大学生要缓解心理压力,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很重要。思路決定出路,一种想法决定一种活法,一种思路决定一种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