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魂
2017-05-10赵明奇
赵明奇
汉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炼,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狭义的淮海区域文化了。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了有更深厚内涵的广义的中华汉文化概念,这就是以汉朝文化为基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
广义的汉文化有三层相包容的意思:第一层,核心层是汉朝文化。是总结百家学术吸收各种区域文化而形成的中华正统文化。上承华夏文明,下启中华大家庭之曙光,是中华文明的基体。第二层,主体层是汉族文化。是由上古多民族文化多元组合,再经中古、近代多民族补充汇合而成,是以宽恕仁爱、和平中庸、真诚善良、向美向上为德性的民族文化。第三层,放射层是汉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文字、古巴比伦文字都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消亡了,而汉字经久不衰,且有在计算机时代更加兴盛的势头。汉字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华侨居住区等汉语使用区域。尽管日本有过“去汉化”运动,但却怎么也无法清除中国文化留下的这种不可磨灭的影响,因为离开了汉字,日本人就无法思考。根据世界史比较,可以说汉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最长、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文化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考察历史运动时,应该“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由于先秦时期徐州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也是文化交流、交通往来最便利的地区之一,是生活技能开化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最高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出生地和事业发祥地之一,所以,这里的文化习俗具有融汇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刘邦生长在彭城西北约一百华里的徐屬丰县、沛县。项羽的家乡在彭城东南约二百华里的宿迁。丰沛、宿迁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属徐州管辖,至今在经济、文化上仍属于徐州城市的辐射范围。从楚汉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到十面埋伏打垮项羽主力;从张良吹箫楚歌四起,到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这些斗争都是围绕西楚首都彭城进行的。在彭城及其周围地区许多杰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军事艺术和政治智慧,给历史留下了永恒的思索。“非刘氏莫王”的政治格局未免有家天下之嫌,然而,从区域文化影响角度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徐州区域文化的输出。汉王朝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她以血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熊熊烈火,熔化黄河、长江两大南北区域文化的隔阂,消除中原与四夷人民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重铸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经过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理,不仅使疆域之内的背景各异的民众认同了汉族这个共同体,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兄弟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这一时期汉民族继承了前辈华夏族海纳百川的气度,形成了善于吸收、包容、融汇外来民族的民族特性,使龙的传人这个中华共同体越来越健康美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徐州大地是汉文化的发祥地。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词汇,汉人、汉族、汉语、汉学之所以称“汉”,其语源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汉朝四百年基业这一段灿烂辉煌。
汉朝的宏伟基业是汉高祖刘邦率徐州一班文臣武将所开创的,因此,龙的传人生生不息,龙的文化芬韵远扬,追溯求源,徐州地区是中华文化血脉长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本土文化的哺育下,在黄河、长江南北体系众多单元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国历史的大转折关头,汉文化以其充分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在淮海大地应运而生。弥天大谎龙雾桥,真龙天子第一人;西楚王都歌散尽,威加海内归故乡;沛县五里三诸侯,汉初朝臣半徐州 ;解忧公主勇献身,安邦定国嫁乌孙;刘向父子功不朽,故乡陵墓无言歌;天师故里在丰邑,汉传佛教占风头;三让徐州存佳话,关公圣迹土山留;汉墓汉画兵马俑,江苏三宝数头筹……徐州的汉文化资源丰富而又深刻,至今为世人称道。汉代徐州人亦文亦武,传承了文明的历史、创造了崭新的社会、发展了中华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汉后”的中国,更深刻地影响了“汉后”的徐州。“徐州汉魂”,曾以大气雄风“引领天下”。
今天,全球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汉风犹存,汉魂不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西方势力正在加快文化霸权主义的节奏,中国文化必将经受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三重冲击;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将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削弱传统人文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旗帜下,外国势力实际上在推销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这是外国文化立足中国的难点,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汉文化具有内在的主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亦具有外在的超时代性、超地域性特点,在建设新世界新文化中仍然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徐州人秉承“汉魂”,奋勇争先,努力加强文化建设,就一定会使传统的英雄主义精神得到升华。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民进江苏师大基层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