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设疑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7-05-10丁芝虎
丁芝虎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折的今天,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生 设疑能力 课堂教学质量
一、学生设疑的心理模式
1.求实模式
求实模式是指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内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就事论事提出质疑,希望教师做叙述性回答。
2.索因模式
索因模式是針对“说法、做法、现象、过程”背后的原因提出质疑,希望得到说理性的回答。
3.推理模式
推理模式是间接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分为演绎模式、类比模式、归纳模式。例如,演绎模式是结合化学概念、规律、事实,通过演绎逻辑法提出疑问,所得疑问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例如,向CH3COOH溶液中加水可降低H+的浓度。那么要降低H+浓度必须加水吗?学生可推理出减少H+浓度的许多方法:1加锌粒;2加可溶性碱;3加碳酸盐;4降温等等。
4.发散模式
发散模式是最高级别的心理模式,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联想、产生尽可能多、又新颖的问题,所得问题往往能击中关键,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创造性。例如:把碳酸钠溶液往盐酸中加,立即有气体生成。如果改为把盐酸往碳酸钠溶液中加现象一样吗?
二、引导学生设疑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设疑的机会对敢于向教师提问或对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当众的表扬和鼓励。平时,教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凡事要善于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如,在进行“分子”教学时,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混合液的体积小于200ml,证明分子有间隙。此时若有学生举手发问:“有没有混合后等于200ml的或大于200ml的呢?”虽然此问题当堂不能解决,但仍应该表扬该学生,鼓励他那敢于质疑,大胆提问的精神,并要求大家向他学习。这样,对提出质疑的学生是鼓励,对没有质疑的学生也是促进。
1.建立学生质疑的基础,让学生有疑可提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论”,更要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这样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思维方法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上“二氧化碳制备”课时,教师可准备大理石、石灰石、鸡蛋壳、碳酸钾、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等,提问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可采用什么药品,很显然,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但对同学们设疑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而且学生会感到,只要积极认真思考,就能发现疑点,提出疑问。其次要加强学生“三基训练,使学生具有想象的本源,质疑的基础,再次要扩展学生视野,丰富疑源,引发疑问。
2.多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设疑。例如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什么?(2)介绍化学史及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设疑的能力。(3)目前,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是不完善的,可以进行补充、改进。例如,现行教材中用一只酒精灯不能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酒精灯进行适当的改造,就可以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了。利用这些例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怀疑书本和权威的批评性思维意识。
三、培养学生设疑的途径
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心理换位,模拟学生提问,启发学生。
1.对“化学教材”设疑
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出现,化学中新反应、新方法、新物质层出不穷,物质的新用途不断开发,课本知识永远滞后于知识创新的步伐,课本中许多知识和观点已不符合实际,甚至是错误的。要引导学生读纸面上的字,想纸内的字。针对知识衔接点,知识自然生长点,概念易混淆点,关键字设疑。
2.对“化学实验”设疑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只要观察能人木三分,深层次思考,总是有取之不尽的设疑素材。一般从以下角度考虑:实验是否符合绿色化学教育;实验方案是否完整、科学;如何解释实验中“异常”现象能否对实验进行改进等,如教师演示完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原因是什么呢?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疑、讨论、分析得出氯气和水反应这一性质。
3.对“公式”设施
对公式的掌握,包括对公式的推导,各物理量的意义、适用条件逆向应用、变形后应用等,这些均可作为设疑的素材。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浓度时,有若干个计算公式,究竟应用哪一个,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4.对“现实生活”设疑
人们生活中,到处都能反映出与化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设疑,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干冰为什么可以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铁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铝可以与水反应,但为什么铝锅可以用来煮水、煮饭?
另外,在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质疑的方面,如对课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化学用语、解题方法,以及随着高考“3+理综”的应用各学科的交叉渗透等,同学们只要认真思考大胆质疑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激增。事物在发展变化,人们认识也日趋深化。值得设疑的内容也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调动学生活跃的设疑意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和吸取,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