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7-05-10王龙
王龙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學态度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在科学教学中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务真求实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
例如在教学《我的大树》时,观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学科的观察方法进行,先整体观察,再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局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认识到科学课的实地观察比利用画面观察获取的知识更多;而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个单元的观察和《我的大树》的观察一样吗?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个观察是个长期的观察,如果要将观察结果展示给其他学生,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分阶段写观察记录总结,最后分析研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小组实验《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对人生要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勇于战胜困难,迎接各种挑战,自强不息。
例如我在教学《蚕的一生》这一课时,发给每个学生10粒蚕卵,师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制定饲养方案,要求每个小组按照饲养方案认真饲养,记录饲养过程中蚕宝宝的变化,这个活动时间比较长,大约需要2个多月,每个周我都和学生一起分享饲养的乐趣。如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锤炼了他们的毅力,达到了科学教学的双重目的。
另外,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自信心受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过重的心理冲击和无形的偏见。一个学生遭到教师轻视和鄙视,这是最沉重的打击,它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向学生奉献全部一片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学生向往美好的生活,迎接各种挑战,自强不息。
二、让学生珍爱自然与社会
珍爱自然与社会就是学会做一个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并协调发展的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大爱”精神,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身边的动物或人,懂得爱护环境。
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而对于蚂蚁、蚯蚓等小动物,孩子们的思想中认为既然要进行实验观察,就应当在把它抓回来,养在瓶子里才可科学观察。但事实上,这样的观察方式既不全面,也对小蚂蚁造成了伤害,破坏了生物的环境。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及时采取了措施,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要求孩子们悄悄地观察小蚂蚁平时是怎么样生活的,它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它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如此这般,孩子们一到课间的时候就成群结队地跑到操场的花园中,安静地蹲在地上,悄悄地观察。在我课上检查成果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仅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合作给我画了一张巨大的“蚂蚁日常生活图”。这幅巨大得令人吃惊的图,不仅画出了蚂蚁觅食搬运的过程,还加入了孩子们的想象,小蚂蚁大雨天搬家的情景。他们将每一只小蚂蚁都画得活灵活现——头、胸、腹部明显的区分,三对足搬运物品时的协调性,以及头部一对触角相互交流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了应当珍爱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要因为一己之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三、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
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显得更加重要。
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人格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有博大的爱心;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科学教学任重而道远,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