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孝爱 养正守正

2017-05-10周雷

关键词:校本基地课程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特色优势

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前身为创办于1948年的梅李中学,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14年2月,梅李高级中学正式启用,2014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成为常熟市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一所品牌学校。

六十六载风雨春秋,四海内桃李芬芳,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2万多名。毕业生中人才辈出,涌现出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温熙森中将、发现小行星“常熟星”的天文科学家汪琦、蝉联七次全国吊环冠军阮国良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人才。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凝练出“正心致远”的校训,形成了“持盈守成,和谐竞进”的校风,“爱生乐教,求实向真”的教风,“尊师乐学,朴实向上”的学风。建设“守正尚和”的特色文化,重点是构建“让学课堂”,探索“养正德育”,打造“守正教育”的学校品牌。

守正教育——遵循规律,基于文化的课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让学课堂——突出生本,以让学为核心变革课堂教学,打造“以学定教、讲练结合、互动合作、有效激励”的教学模式。

养正德育——诚意正心,以孝爱为核心创新德育工作,以文化管理和其德,以制度管理正其行。

“守正”,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即遵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恪守正道,要求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传承孝爱文化,在教育中强调先成人、再成才,落实教育的根本价值。所以,孝爱乃守正之魂。

这一切,为我校申报“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坚信,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的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

二、项目基础及建设目标内容

(一)建设目标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师生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课程建设,深化素质教育;推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创建学校品牌;经过数年的建设和积累,使学校成为孝爱文化研究和传扬的重要基地。大力弘扬孝爱文化,培养学生践行“忠孝爱国”的意识;构建教师发展平台,推动教师幸福成长。

(二)项目基础

1.学校基础

(1)硬件设施

一是建成孝爱文化馆。以“孝贯人伦”、“爱国爱家”、“善济天下”、“感恩母校”等主题篇章为内容,让文化馆成为学生体验感悟的中心。孝爱文化馆收集、展览了能反映孝文化特色,将展出一些指向于人文的、历史的、艺术的展品。孝文化展览室長期向本校师生开放,为全体师生直观体验孝文化,并在其浸润下感悟孝文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平台。

二是建设孝爱文化校园。校园环境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才能给学校带来新鲜活力和强大生命力。我们遵循“整体规划,凸现‘孝爱,彰显特色”的原则,让校园环境自然体现出“孝爱文化”特有的底蕴,为传承以“中国孝爱文化之乡”—古镇梅李为代表的孝爱文化,探索建设具有孝文化特色校园的途径。

(2)研究基础

其一,研究队伍实力雄厚。该项目主要涉及高中所有学科,团队主要成员来自校长室、德育处、教科室、班主任共40人,其中,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中学高级教师30人,6人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本课程基地的领衔人为生物学科高级教师王建明和语文学科高级教师周雷。课程建设和研究的团队师资力量雄厚,合作意识强烈,研发能力突出,为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研究形式丰富有效。一是课题研究渗透。学校承担了省级重点白筹课题《培育“守正尚和”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涉及到孝爱文化的元素。二是学生社团活动。文学社团——“梅之韵”文学社经常以孝爱文化为主题,组织写作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断有文章在中学生刊物上发表;剧团社团“梅之华”围绕孝文化主题,编写剧本,并在学校每年一次的艺术节上进行表演。这些都为课程基地的建设和运作鉴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本课程

学校结合课题研究的成果,围绕孝爱文化主题,开发了《孝爱梅李》《岁月情怀》《梅李雅韵》《梅李人民革命斗争史》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既有成熟的文本教材,又在师资队伍和课时安排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有些课程还被兄弟学校所借鉴。校本课程开设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能很好地传承爱文化。

2.社会资源

(1)地域环境资源

古镇梅李,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建镇史,素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美誉。据庆元《琴川志》载:“五代十国天宝元年(908年)吴越王钱缪将梅世忠、李开山戍此,居民依军成市,因取二将之姓,以名其地,故名‘梅李。”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镇、中国孝爱文化之乡和孝爱文化传承基地、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常昭合志》载:“世俗所传二十四孝,吾邑竞居其三,又皆在梅李,奇矣!”

东汉、三国时期,梅李先后涌现了古代二十四孝中有名的三大孝子:黄香(扇枕温衾)、丁兰(刻木事亲)和孟宗(哭竹生笋)。

清代以来,梅李镇又涌现出千里寻父的方焕先;母病,三年未见笑容,为救父命而被贼人所杀的钱亮灿;割股和药治母疾的温文毅;只身乞食抵陕寻父,因父已故,乃检遗骸,囊负而返的管宝;父殁,束草卧棺侧二载,母病,割股煎药的张润;闻父病,星夜归里,途中遇盗,砍伤左手,仍力疾侍奉的邓开洲;母病,亲尝汤药,为其洗涤溺器的邓裕明;母目失明,为其舐目三年,得使复明的周坤;为母温衾吮毒的吴长生等十多人。这些历史上的孝爱故事家喻户晓,已广泛渗入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中。改革开放以来,梅李镇又衍生出当代“十四孝”的故事。

(2)周边研究设施

近年来,乡镇文化建设和研究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中国孝爱文化传承基地,梅李镇成立了“孝爱文化研究会”,弘扬“孝廉”、“孝敬”、“孝和”、“孝德”等现代“孝爱”精神。常熟市梅李镇历史文化博物馆、翁同稣纪念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已成为我校孝爱文化课程的实践基地,为我校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经验借鉴和创新基础。

(三)建设目标内容

1.系列建设校本课程

以“孝爱:守正之魂”的办学特色为背景,研发《孝爱文化》系列校本教材,构建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平台,开发的校本教材:《梅李英烈傳》《梅李古镇历史》《孝道故事》《孝廉在梅李“征文集”》《孝爱在梅李“故事集”》《孝敬在梅李》《孝和在梅李》《孝德在梅高》《感恩在梅高》《梅李孝爱文化研究》。

校本教材研发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摄影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又积极参与文本课程的编制,真正关注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

2.以“孝爱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

结合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设能反映孝爱文化核心元素的校内景观、模型、展厅、专用教室和校外各类基地,创设紧扣课程主题,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情境,使师生能在在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和熏陶下,深入领会孝爱文化内涵,形成“现代梅李人”的特质,自觉传承和传播孝爱文化。

3.拓展孝爱文化研究、实践基地

与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蒋巷村民族传统教育基地、翁同和纪念馆等合作,建立多种多样的孝爱文化研究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

4.在校内建立社团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孝爱专题活动。

5.以课堂为辅助,学科教学渗透孝爱教育。

6.以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孝爱”为特色,评选校园之星。

7.建设孝爱文化主题网站。师生可利用基于校园网的课程基地研究网络管理系统,交流学习和发表心得等,为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8.扩大孝爱文化志愿者团队。以主动研究、学习、实践、传承和传播孝爱文化为共同愿景,扩大志愿者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三、项目创意及效能分析

(一)项目创意

创意一: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课程基地建设注重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从课程设置上看,不同的“学习平台”在学习方式上又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形成整体和合力。以主体式体验和探究为主,转变了传统德育教育方式,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创意二:多元化、社团化、辐射性。

所谓“多元化”,就是在国家课程之外,整合各学科教师群体力量,形成以“孝爱”为核心的“养正”系列课程。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社团化”,则是让每个“学习平台”都组建相应的学生社团或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使校本课程常态化、群体化,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骨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所谓“辐射性”,就是充分利用放大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孝爱文化”校本课程、孝爱文化馆都能向外辐射,与兄弟学校共享,一批批被孝爱文化濡染的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就业走向社会,将引领本区域的道德追求和精神生活格调。

(二)效能分析

1.促进德育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把虚的变成实的”,“把实的变成活的”。“孝爱文化”作为学校的德育系列校本课程,打破传统德育中说教的弊端。切实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成长。通过建设“孝爱文化”课程基地,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学习中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在实际动手中发现创造创新。

3.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建设“孝爱文化”课程基地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开发“孝爱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孝爱文化”课题研究,创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我们在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建立以名师为带头人的师生创新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学习。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

4.形成学校特色。从终结意义的角度来讲,课程基地建设,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基地服务于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这形成学校“孝爱文化”特色的宗旨。

猜你喜欢

校本基地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