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如何搭建话题阅读平台

2017-05-10李丽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设置文本思维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必然发现一些疑难问题并获得一些独特的阅读体验,语文课堂教学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问题的平台。而在课堂上一一解决必然太琐碎也太耗时,无法突出重点,甚至使课堂凌乱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有必要整合这些零碎问题,重点突破,避免堂上的杂乱与低效。所谓整合,即对零碎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形成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深入对话。且称之为“话题阅读”。

有学者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通过某种设计让学生获得某种感受、理解、体验,让这些感受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产生的效应。”笔者认为,将学生的问题整合设计成一个话题,就是在创造“碰撞”。话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碰撞”效果,关系到对话的方向,决定了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好的话题既要包含学生的疑问,又要能够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更开阔的地方,激发他们与文本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更多角度的对话。因此,如何设置能激发思维活力的好话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设话题

在设置话题时,笔者除了注意话题是特定的课文所独有的,话题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话题的表达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外,還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有效。 话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体现科学性、可持续性,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让学生想说。

2.开放有度。语文植根于生活。设置话题时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可从学生的谈天说地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文以载道,教师设计的话题可以适度开放,但是要有一定的 “度”,切不可侃大山,听之任之。

3.启发创新。从美学观点来看,文学文本有许多“空白”与“未定点”,读者的前理解或期待视野都会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众多的 “哈姆雷特”,形成多元化的文本理解。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生长点”,创设一个或多个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话题,借以激活学生的灵感,还可提供一些“成见”,甚至根本对立或矛盾的认识,由学生自行判断、取舍,从而生发新的思维。

结合初中学生知识经验与思维发展特点,笔者通常从以下角度设置话题:

(1)深挖文章主旨。例如:《故乡》的话题“故乡中____变了”;《我的叔叔于勒》的话题“你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等等。目的在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品味揣摩语言,感受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魅力。例如:“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段)话?”等等。目的在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3)把握人物形象,评价人物。例如:《饮酒》的话题“陶渊明的选择”;《杨修之死》的话题“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记载”等等。目的在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灵活性。

教学实践中,面对好的话题,学生思考兴致颇高,思维活跃,他们的观点、想法或感受往往是老师意想不到的,甚至能启发老师,开拓老师的思维。而有些话题则引不起他们太大兴趣,对话题的讨论难以拓展和深入。所以话题的设置对老师这个组织者、引导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深入与文本的对话,产生高于学生的思维结果,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思维水平,设置出符合“最近发展区”要求的话题。但这恰恰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因此设置话题组织课堂讨论,对师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结果呈现

如果说话题的讨论是一场头脑风暴,那么风暴留下的痕迹若不及时保留,一切很快会消失。课堂上学生的即兴发言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性。但思维品质的提高需要思维材料的积累,换言之,没有积累,就生不成新的思想。所以笔者主张用有效的方式将思维结果呈现出来,充实学生思维材料的储备。做法如下:

1.要求学生课后将课堂上观点加以整理、补充、完善,再加上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感悟等等,写成随笔。随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明了流畅。

2.要求学生将个人观点展示在黑板上,课后可继续讨论,发表意见。要求:不求完整,但求新颖、深刻。

效果:第一种做法不太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这样做太花时间。但笔者认为坚持之后,学生会更加全面、深刻地看问题,故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检查并评改,批语讲究,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通过批语激发学生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种随笔只在一篇课文学完后再写,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当于写周记。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学生作文开始显现优势:观点鲜明,语言通畅,善于联系现实。

第二种做法是对第一种的补充,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多种观点的交流、碰撞、消解、转化、深化和提升,使学生在这种空间里不断发展着反思能力,发展着宝贵的原认知技能,逐渐形成一种对自己阅读行为有效的监控力。这种形式由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行评价,相当自主。思维品质在此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两种形式的交替互补,记录了学生思维的轨迹,也为他们产生新的思想、智慧火花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必要的积累是产生新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抓住事物本质看问题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来自教师的批语,还是来自同学的评价都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它直接影响着下一次话题的确定与分解以及解决过程、结果,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保证了下一次阅读对话的质量。

(李丽丹 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二中学 164000)

猜你喜欢

设置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