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5-10谢耀伟
引言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的优良传统教育,堪称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诵读法教学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取代的,因为其符合汉语的特征,尤其是在培养文言语感方面。但在当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不重视读,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此前提下研讨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诵读理念的片面性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奉行“实用主义”,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文言文的欣赏和品味也就变得无所谓了。而且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种现象:轻诵读重分析。教师不会抓诵读,学生不愿读文言。对于诵读的理解,许多教师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诵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课上教学讲、译、析,课下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是对于诵读含义的片面性理解。
(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这是多年一直沿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文言文都是靠教师讲解,缺乏读课文的机会,导致学生语感能力难以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1]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教师要深入教材,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诵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字词、句法以及文言文基础知识等,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对学生以后的阅读以及写作大有益处。
吕叔湘曾经明确表示:“文言的教学,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书籍的能力这个目的,绝对不能光靠串讲。”[2]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变为了学习的配角。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学生急急忙忙地在笔记本上记下密密麻麻的笔记,对于讲授内容却是迷惑不解。因为没有主动学习课文,学生的脑子里仍然是一片空白,仅凭课下去花费大量时间回忆课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事倍功半。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很少,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很短暂,往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还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就把答案公布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得不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致,整堂课也就变得枯燥无味,全无情趣与活力。学习文言文就是在学习古代语言,也是在学习古代历史,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古代经典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诵读是感知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文言功底的薄弱性
教师的必备素养首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实情况却差强人意,许多语文教师文化底蕴不足,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大多数语文教师很少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丰富的古代名著来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却用了大把时间来钻研教材和历年高考试题,目的是为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由于教师文化底蕴不够,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只会是参考教材、资料,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法深入彻底地理解要讲内容。
二、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教师诵读教学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语文教学的关键。要搞好文言文诵读教学,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比如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多看书,增加自身的阅读积累,巩固专业知识。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以背诵的形式引经据典,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博学多才,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熏陶,能够激发起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欲望,促进学生文言文素养的积累。
(二)加强教师的基本诵读训练
文言文的诵读需要读对字音和字调,也要读清感情和语气,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
1.读准字音
文言文的诵读必须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面对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发现其中的字音问题。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以及通假字等,一般的生僻字在课文底下都有注释,反而一些没有注释的字词需要引起注意。如:
破音异读,即通过字词读音的改变来表现词义和词性的变化。“臣语曰”中的“语”字,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告诉”,所以要读作去声“yù”。
通假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中的“不”,同“否”字,因此读“fǒu”。
古音异读。古代的读音和现代读音有所差别,诵读时要按照古音来读。《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阏氏”应该读“yānzhī”。
2.读出韵味
古文语气同现代文语气一样,有陈述、疑问、感叹等等多种语气,在诵读课文时要特别注意语气的变化。在诵读时,语气要适当地放慢,给听者时间,让听者能够听清听懂文言文;语调要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可使文言文读得更加有韵味;根据文章的内容,了解文言文的語法特点,选择重音,突出文章的“韵”,将字音读得饱满清晰,读出效果。例如人教版必修二中苏轼的《赤壁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中“慕”、“诉”、“缕”押韵,诵读时要注意。
(三)采用多种文言文诵读方法
诵读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将诵读教学当作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开启点,推陈出新。
1.运用多种诵读教学形式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就要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叙述故事梗概,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求知欲。例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的《鸿门宴》,首先可以讲述故事梗概,通过讲故事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摘取成语,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成语。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的《劝学》,有不少成语出自于此。“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中,有两个成语,分别是“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
让学生根据原文,编成故事进行演绎。例如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并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绎课文,学生在编排故事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致。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选取与教材内容相近、难度相当的文言文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后师生一起诵读分析文言作品,让学生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在比较中拓展延伸文言文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3.科学评价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规律、有目的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实施评价机制。新课改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评估,比较注重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同时,针对诵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能够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然而,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高中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缺乏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不仅是由于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理念有所偏差和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同时还存在着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自身文言文功底的薄弱。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需要注重策略。首先注重教师语文素养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诵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希望能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李行建.吕叔湘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谢耀伟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