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
2017-05-10周康殷音彭毅杨徐
周 康 殷 音 彭 毅 杨 徐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
周 康 殷 音 彭 毅 杨 徐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 平均收缩压(SBP)、24 h 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动态血压参数
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高血压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由于动脉血中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使其内膜增厚诱发的〔1〕。但是由于血管内膜很薄,采用常规的超声并不容易检测到变化,目前多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来反映血管内膜增厚的情况,从而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2〕。动脉IMT增加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IMT数值越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高〔3〕。颈动脉是选作测量IMT的最佳位置〔4〕。动态血压监测(ABPM)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诊断全面,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能真实反映患者24 h内血压的变化情况,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及评价疗效和预后〔5〕。虽然IMT和ABPM的独立研究较多,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拟研究二者的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高血压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6〕,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坐位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其中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DBP≥90 mmHg;②确诊高血压后并未服药或在接受测量前停药1 w以上;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能够配合医护人员。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或具有家族遗传史者;②合并患有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心脏疾病者;③肝、肾等发生重大病变者;④生活不能自理及存在精神意识障碍者。所有患者住院后进行基础检查,包括肝肾指标、血糖和血脂指标,本研究程序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标准,同时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 (1)对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和ABPM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单一斑块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60~76岁,平均(63.84±3.27)岁;病程1~4年,平均(1.67±0.36)年。多发斑块组44例,男17例,女27例;年龄61~77岁,平均(64.01±2.88)岁;病程1~4年,平均(1.72±0.24)年。(2)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IMT正常组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60~75岁,平均(66.82±3.27)岁;病程1~3年,平均(1.62±0.37)年。IMT增厚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60~76岁,平均(67.02±4.15)岁;病程1~3年,平均(1.58±0.23)年。(3)根据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杓型组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60~74岁,平均(63.71±3.27)岁;病程1~4年,平均(1.58±0.18)年;非杓型组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60~77岁,平均(64.19±4.22)岁;病程1~4年,平均(1.64±0.29)年;所有分类中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肝肾指标、血糖及血脂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did-7型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状态,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肩部,头向相反方向扭转,使得颈部充分暴露。按照常规方法: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沿着血管的方向纵向观察血管的形态及结构和斑块形成情况。在图像显示结果中,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成为内线,中膜与外膜分界线为外线,内线和外线之间的距离称为IMT。计算过程中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干、膨大部及颈内动脉的IMT,取平均值,将IMT<1.0 mm为IMT正常;IMT≥1.0 mm为IMT增厚。采用北京美高仪公司生产的MGY-ABP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MP检测,将袖带戴在患者的非优势臂,时间为8:00到次日8:00,白昼(8:00至20:00)每隔30min测量1次,夜间(20:00至次日8:00)每隔1 h测量1次,监测周期内有效监测次数需要大于获得次数的90%,有效参考值为:SBP 70~260 mmHg、DBP 40~150 mmHg、脉压(PP)20~150 mmHg及心率30~200次/min。嘱咐患者在监测期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烈运动和盐的摄入量,并设置作息时间。记录数据包括:①24 h SBP与24 h DBP;②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与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③白昼SBP(d SBP)与夜间SBP(n SBP);④d DBP与n DBP;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 SSD)与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SD);⑥24 h PP。n SBP和(或)n DBP下降率≥10%为杓型动态血压节律;<10%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并将IMT与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偏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数量斑块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及IMT比较 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2 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动态血压参数及IMT比较 杓型组动态各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见表2。
2.3 不同IMT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见表3。
表1 不同数量斑块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及IMT比较±s)
表2 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动态血压参数及IMT比较±s)
表3 不同IMT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s)
2.4 颈动脉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IMT值与24 h SBP、24 h DBP、d 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 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血管发生病变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联系,在动脉斑块形成的过程中,颈动脉最早受到损伤,颈动脉的IMT可以独立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IMT的预测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的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通过超声检测IMT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间接对患者的高血压进行评价〔7〕。ABPM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全面丰富的血压数据,24 h ABPM也可以用来反映心血管事件大风险性,本研究中IMT与ABPM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8〕。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压和脉压的持续升高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处于最佳状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弹性差,张力增强,加速血管壁内膜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生长,增加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数量〔9〕。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24 h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规律,双峰一谷,呈现杓型,这种规律性变化有助于机体的活动规律及保护器官〔10〕。本研究结果提示非杓型患者的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发生明显变化。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非杓型患者的血压调节系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能力下降,引发血管平滑肌出现痉挛,下调血管的顺应性,增加血管阻力,使得血脂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此外,非杓型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发生紊乱,加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外基质及胶原量,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最终对血管造成损伤〔12〕。另外,本研究结果说明IMT值增加可以引起动态血压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影响血管供血功能,机体自身反馈调节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心输出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斑块数量及非杓型节律可以影响IMT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同时IMT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通过改变IMT从而改善动态血压参数,为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方案。
1 盛文芳,洪 斌,张 政,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461-3,479.
2 胡兆霆,侯庆臻,赵素玲,等.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及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8):1175-8.
3 Lee DG,Han JH,Kwon KY,etal.Association of 10-yea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score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J〕.Korean J Fam Med,2015;36(6):310-5.
4 杜宏伟,杨 洋,王建华,等.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19-22.
5 Akpolat T,Kaya C,Utaʂ C,etal.Arm circumference:its importance for 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obesity era〔J〕.Int Urol Nephrol,2013;45(4):1103-10.
6 Pan L,Leng J,Liu G,etal.Pregnancy outcomes of Chinese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defined by the IADPSG′s but not by the 1999 WHO′s criteria〔J〕.Clin Endocrinol(Oxf),2015;83(5):684-93.
7 Yagi H,Sumino H,Yoshida K,etal.Biological antioxidant potential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J〕.Int Heart J,2016;57(2):220-5.
8 王 吉,伊双艳,秦爱梅,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卒中、左心室肥厚及对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2):156-9.
9 Hodgson JM,Woodman RJ,Croft KD,etal.Relationships of vascular function with measure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J〕.Atherosclerosis,2014;233(1):48-54.
10 翟淼淼,方宁远.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清尿酸的关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8):1194-8,1205.
11 李明阳,靳 英,陈 蕾,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52-3.
12 Matsuzawa Y,Svedlund S,Aoki T,etal.Utility of bo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gina-like symptoms〔J〕.Int J Cardiol,2015;190(1):90-8.
〔2016-12-21修回〕
(编辑 袁左鸣/滕欣航)
周 康(1969-),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介入研究。
R714.252
A
1005-9202(2017)08-191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