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2017-05-09张焕美
张焕美
【摘 要】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为起点,调整教学关系、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形成了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
【关键词】学习习惯 方法和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51-02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因此,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②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③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④说话规范的习惯;⑤爱惜书本的习惯;⑥勤于发问的习惯;⑦互助合作的习惯;⑧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想体现出应有的效果,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情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创建一些适当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索、创新,促进小学生轻松有趣的教学情不断进步。在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累积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分数的重要性,这种理念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数,并且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摆脱这种旧思想的束缚,着眼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为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讲解的课文是描写景色的时候,老师可以改变那种古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去大自然中亲身观察、探索,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加深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理解。这种方法同样适应于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在开阔他们眼界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获得写作的灵感。所以说,小学生的学习环境 应当是和谐、宽松、温馨的,只有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才能对语文教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四、改变课堂教学观念
加强学法指导和研究,使学生终身受用,自己去猎取知识,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形成及应用的全过程,实现过程和结论的最佳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发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引导他们总结学习规律,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如:《林海》这一课,作者描写每种景物的写法大致相同。我们可先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岭”一节,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的内容,通过个人思考、同位议论、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总结其学习方法。同学们经充分酝酿,各抒己见,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什么——怎样写——有什么特点;欣赏景物——说说景物——想象图画——找出特点——体会感情。这样,同学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思维,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知识方法的来龙去脉。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各自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学习下面的几个自然段,在“实践”方面突出过程,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收到少教多得的效果。实践表明:学习方法的总结,知识的坡度和跨度比较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甚至是一点半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不断增加其智慧含量,逐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总结出来的方法才有迁移性和指导性。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丁建欣,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赤子(中旬),2010
[2]顾秀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3
[3]杨红晴,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剑南文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