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7-05-09崔绍丽
【摘 要】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各省市都相应的加强了对初中地理科目的重视,在中考试题的编制中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顺应中考对信息能力的考查,针对我国初中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薄弱的现状,也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探讨培养初中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初中生 获取与解读 地理信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50-01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长沙市的地理中学业水平考试早已由闭卷考试改为了开卷考试,课程评价也早已从对死记硬背的地理知识的考查转向对学生从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的考查。笔者对近几年长沙市中考试卷的分析,试卷中的地理信息有以下明显的特点:(1)信息综合化,即题目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且同一题中考察多章节的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综合地理信息的能力。(2)信息贴近生活化,即试题中设置的情景和材料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并具有时代性,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情况。(3)信息外围化,即为了避免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状,试卷尝试采集教材之外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生要想学好地理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图文材料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上。
地理信息是指地理材料中的文字、图像等,按其信息呈现的特点可以分为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获取地理信息,即从地理材料中找出、采集和提取有用的信息,解读信息就是在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信息可视化的过程。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从“提取信息”到“甄选信息”,再到“获取有用信息”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调动和运用学生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进行比较、整合、加工,从而解决问题策略的思维过程。
地理材料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有些信息是隐性的,有些信息是显性的,在中考试题中不少试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供的地理信息中获取,无需再翻找教材的知识点,但材料中的干扰信息较多,要求学生有甄选有效信息的能力[1]。培养初中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在于教师的指导,且需要长期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一、仔细研读,圈划关键词,甄选有用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步骤和方法,对试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之处要耐心分析,不能仅看图文材料中的显性信息,还要特别留意限制性条件,多角度的思考和甄选有用的信息。如在做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采用三遍阅读法:第一遍快速浏览读懂题目,从材料中圈划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第二遍精读试题,具体分析和提炼有用信息;第三遍尽量把材料中的新信息与已有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许多题目的答案都可在试题的图文材料中找到,只要适当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加工、运用术语表达即可。学生在答题时可仔细研读以下五个方面的信息:a、从文字背景材料; b、从试题的设问;c、从图形;d、从统计图表;e、从关联试题的答案[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时应注意信息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综合性。
教师平常应强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措施如下:AB卷法。A卷和B卷考查的知识点大致相同,在A卷的基础上制定B卷,相似度高,若不仔细研读,很难区分。AB卷的设计避免了学生背试题答案的现象,加强了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用图、画图的习惯
地图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任何的地理教学过程都必须充分利用到地图这个最重要的地理要素,地图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因此,地图也被称作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同时,学生读图能力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效果。若想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就要熟知地图的组成要素,经常使用地图,发现不同类型地图的共性和个性。
在课堂上,每当讲授地理知识时,都会要求学生翻到相应的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发现知识;作业也尽可能地布置图文结合的题目,提高学生阅讀图文的机会,养成学地理用地图的习惯。如在寒暑假或小长假期间,为了让学生有个轻松而快乐的假期,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地理,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如要求学生在假期期间手绘地图或手绘地理学报,内容不受限制,给与学生一定的权利。虽然部分学生所绘地图粗制滥造,不是少了图名就是少了图例,但大部分的学生都很用心。通过这样的假期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更加留意地图中的图例和注记,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思维导图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
“导”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是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方法,能够极化地开发大脑的潜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可以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易于将零散的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和建构稳固的知识结构。当师生之间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开展活动探究时,学生们的思维链得到延伸,集体的探究中完善了该知识点的知识体系,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活,学生的认知结构也越来越完善。
稳固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基本保障,基础知识越牢固,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解读就越精准。在课堂中适当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知识,细化基本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在稳固基础知识和对材料中有用信息获取和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梳理所学地理概念和原理,依据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寻求有用信息与已有地理知识的切入点,培养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迁移,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理材料,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时有着相似的步骤和方法。如学生掌握了对等高线图的分析、读图技巧、解题关键后,当学习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时,教师可留给学生自学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把学习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找到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能力的途径,这不仅会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利于在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方法储备,真正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邬晨. 运用地理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J].地理教学,2015(9).
[2]周会,桂宁.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6).
作者简介:
崔绍丽(1990-),女,安徽亳州人,学生,主要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