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使高中政治学习与社会实际相融合

2017-05-09郑枫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中

郑枫

摘 要:知识的学习来源于生活需求,也将作用于生活实际。在高中政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知识就是社会万象的“思想解读”,政治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思想性、辨析性与实践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政治知识的学习虽然是为了解读社会实际,但是却又与生活实际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笔者对此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社会实际;相融合

政治学习就是社会百态的辨析性解读,内涵性解读。政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比,具有客观性、思想性、规律性。在政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存在“冲突”。在教学过程中,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们的高中政治学习带来了那些不利影响呢?我们又该怎样加以解决呢?

一、问题呈现

任何规律性的事物在发展中都有个案存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丰富与变化也是必然的。在高中政治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些冲突必然也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如:

(1)影响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假如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解决,那就会降低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了。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这一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收入分配的公平”知识的学习,还会阻碍学生对“效率与公平”知识的认识,甚至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基本分配制度都会产生怀疑。

(2)阻碍了学生对政治学科观点的接受。例如,“现实生活中,部分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存在着明显过高的工资和福利现象。”就会妨碍他们学习“国有经济必须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知识,他们会想“控制了这些重要行业领域,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谋利益。”更难以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观念,甚至也阻碍了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观点的接受。

(3)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一边在教材中学习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另一边却在内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在写“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另一方面却在心里怀疑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否真的幸福;一面在说要坚守“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面却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如何获得。如此说一套做一套,势必会造成人们的表里不一、人格分裂,这样的冲突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原因分析

问题的出现往往有很多原因,在问题解决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这些问题,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问题。

(1)与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高中生的年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又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政治是非模糊、道德缺失等现象。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时,部分学生因为受到网络上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错误的误导,认为西方多党制比我们国家更民主,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因此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了抵触情绪。再如,课本上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时,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利体现人民的意志”,但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舆论的误导,认为“人大就是走走形式,真正体现的只是少数领导人的意志”。

(2)与高中政治教师的素质有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身对我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产生质疑,所以讲起课来当然理不直、气不壮。我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中,听到一位政治老师在讲到“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时,这位老师自己竟然笑了起来,老师都这样了,那就更不要说学生了。

(3)与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有关。以往讲起高中政治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空洞、深奥、长篇大论,新课程改革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时政是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现行的教材中“综合探究”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三、五年前的,甚至更久,缺乏必要的说服力。而且,教材改版后,文中去掉了人名、地名,一律都用“某市、某村、张某……”来代替,让学生感觉这些材料都是杜撰的,缺乏可信性,随之也会产生对教材理论的质疑。

三、策略分享

高中政治知識的学习与人们生活实际出现出入这一点是必然存在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在笔者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他们的抽象思维已处在相对优势的阶段,但考虑问题时仍习惯运用形象思维,思维的表面性与深刻性共存,思维的片面性与批判性同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事物,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使用学科概念及原理进行思考。例如,在讲到“党的性质和宗旨”时,既要讲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也不能回避党员中极少数腐败分子变质的问题。但讲到腐败问题时,务必要帮助学生找到滋生腐败的社会历史根源,让他们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透过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

(2)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培养健康人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质疑”,既不能充耳不闻,也不能矢口否定、简单压制,要学会通过发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专长和优势,进行耐心的解惑。从而避免学生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行为,这容易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走向幸福、和谐的关键。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思想成熟,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加入主观的判断与思考,在面对书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时候,出现“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化解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冲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真正统一,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我们政治课的真正意义。

猜你喜欢

高中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