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017-05-09张廷军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梨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是一半。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小数,而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利用数学本身魅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数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的引入就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三、设计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掌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但是学生往往忽略横式答案的书写格式,常会忘记写余数,缺乏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情况,可以设计了一道情境题:
老师准备和27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只能座5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学生列式是27+1=28(人),28÷5=5(条)……3(人)。
这次余数3没有丢掉。为什么不能少写3 呢?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把3漏写了,如果验算的话,结果会和题目的总数28不相符合了;有的说,3是余下的3人,也要去划船的,不能随便的就少写或者漏写了;有的说,做完了题目就要细心检查,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学生的回答真有一翻道理,原来余数是有实际的意义的。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體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应用事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三年级下册中质量单位吨的产生与用途,小数的产生与发展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 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五、实践活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分小组活动, 找一找生活或教室里的物体,估计他们的面积大小从而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觉得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作者简介:
张廷军(1966~)男,汉族,四川米易人,大专,米易县白坡彝族乡中心学校,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