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怎样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17-05-09周立霞
周立霞
摘 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贯彻四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以学生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四个原则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育,必须面对现实,进行重大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以适应这一新时代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以人为本,考虑受教育者的权利,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教育者的高尚动机才会内化到学生心中,才会获得成效。
一、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三方面。其中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技能的基本条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他们的总和就是语言交际能力。这以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贯彻四个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要选择有效信息,教師提供的有效信息在于把教材的知识准确简明地表达出来。其次,要研究发出信息的顺序、强度和速度,讲究处理的方法和艺术。教师为了引起学生对某信息的重视,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增强该信息的强度。
(二)以学生为本,以优化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作为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还要扮演好参与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这一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寻求知识。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拥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优化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教学,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要区别不同类别的学生,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三)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所谓主体性是指在有客体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既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没有学生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教轻学、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援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处于从旁指导的地位。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是一个自动的学习过程。即所谓“发现学习”。“发现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主体”上,让学生主动发展,完成从认识到技能的转化。
(四)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和课外话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上课时不要总是独占讲台,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去讲解语法、词汇用法。要“精讲多练”,但练并不是完全机械地练习、背诵,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交际性的语言活动。就像在戏剧、电影中,唱主角的真正演员是学生。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各种活动,充当着导演的角色。教师还要研究学习方法。如在阅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课前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再把新课与口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还要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地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义,再进行跳读;进而找到主题句,最后联系文章内容,经过讨论、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过程,准确地把握全文,正确地理解含义。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因而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英语教学当中,对高中英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做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进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英语教学.
[2]21世纪英语教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