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分层,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7-05-09高光慧

速读·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分层小学数学教学

高光慧

摘 要:分层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综合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同一班级的学生编组分层。在学生编组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评估测试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公平合理的个性化发展与提高。而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数学分层的意义以及教学实施策略,为日后小学数学分层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以往的小学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统一授课和统一考核,这样的授课模式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一些学习机会,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由于数学包含了比较多的知识量,会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盲区,从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形成一种畏惧感。实行了分层教学后,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分层,帮助小学生找到自身的定位,在潜移默化中将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比如,在讲述“百分数的乘法应用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某养殖场今年出售的鸭子有150只,相比较去年多出了25%,问去年卖出去了多少只鸭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要求水平较低的学生初步了解线段图,并且能够根据线段图将计算式列出来;而对于中高等层次中的学生,教师则可要求他们自主地对线段图进行绘制,同时要准确地根据线段图来解答例题。这样一来就能够解决差生同优等生之间的差距问题,避免出现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出现。

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层次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很强,成绩优秀;B层,基础尚可,智力水平一般,成绩中等;C层,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成绩欠佳。当然,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合理进行调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分层教学开始之后,教师还要详细进行记录,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及时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分层教学的灵活性和恰当性。

例如,在计算“6.7×0.3”时,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计算,让他们掌握知识点;而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先将6.7和0.3分别扩大10倍,先得出整数67和3,最后再在答案中加上小数点。

(二)授课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优等生,更要有差等生,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就可以分层教学,A层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层的学生可根据课本上的讨论题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以找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C层的学生则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剪”“移”“拼”“议”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让A层的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对B层的学生作适当的提示,对C层的学生可直接告诉他“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的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既激发了A层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B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保护了C层学生的学习信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评估测试分层

评估测试分层是分层教学中很关键的一部分,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估,可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进步和提高的大小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帮助各层次的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力。在考查中,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定不同的题目,如低层次的学生做基本大纲题,中层次的学生加试综合题,高层次的学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

如: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可以将题目设置的有层次性。基础题:光明服装厂4天加工衣服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中等题:一个三角形3条边的比是2∶4∶5,最长的边比最短的边长6厘米,求三角形的周长。提高题: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当两车在途中相遇时,甲车行的路程与乙车行的路程比是8∶7,相遇后,两车立即返回各自的出发点,这时甲车把速度提高25%,乙车速度不变,当甲车返回A地时,乙车距B地还有6/5小时的路程。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评价分层

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成功的评价则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对于C层的学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努力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B层的学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点明其不足又要为其指出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层的学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能更好地推动优等生精益求精,保护中下生的自尊心,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总而言之,分层教學并不意味着教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扬长避短。短板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群体的力量并不在于最强的个体,而在于最弱的那个个体,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分层教学收获显著,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49-49.

[2]李英花.浅议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5):90-91.

猜你喜欢

分层小学数学教学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