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PDCA原理提高管理者对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能力的探讨
2017-05-09王青曹跃于海龙宋骞王伟
王青 曹跃 于海龙 宋骞 王伟
摘 要: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的活动,為了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必须运用PDCA原理提高管理者对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能力,只有在不断完善的管理和控制下,才能使大学生克服自身弱点,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陶冶情操,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关键词:PDCA原理;管理者;课外体育锻炼;组织
课外体育锻炼是在除外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竞赛后,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健身活动。它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自觉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找到运用PDCA原理指导管理者提高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能力的合理方法。
1 什么是PDCA原理
它是管理学里的一个用于改善不断重复性工作过程中不足细节,从而达到更好工作效果的一种管理学方法。它闭合的呈环状结构。P(planing)计划;该阶段是制定管理方案的阶段D(doing)实施计划的阶段;C(checking)检查阶段;A(action)处理阶段。
2 运用PDCA原理提高管理者对课外体育锻炼组织能力的过程
2.1制定课外体育锻炼管理计划
首先弄清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群的数量、练习目的、练习项目、持续时间。然后明确现有客观物质条件,如场地、器材、指导老师或管理者。接下来依据各练习人群的运动项目和持续时间合理地分配场地和器材,使所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在其运动时间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锻炼积极性,达到其健身目的。因此该计划应具有首位性、指向性和超前性。制定计划目的是使管理课外体育锻炼目标具体化,便于协调和控制。运动参与目标,其中有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2.2精心设计建立机构,明确岗位任务、权力责任和相互关系及信息沟通方法
2.2.1垂直式
体育部分管教学的副部长下辖群体活动教研室主任加上各体育专项教师和少量体育部的非教师编的工作人员构成一个管理课外体育锻炼的专业机构。分为三个管理层级,按行政职务逐层负责。分管教学的副部长负责安排各体育专项教师和少量体育部的非教师编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考核其工作量;协调其他部门对场地和器材的修理、报废、重购工作。群体活动教研室主任负责统筹场地调配。各体育专项教师负责器材分配和组织各专项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技术指导,记录出勤情况。体育部的非教师编的工作人员负责器材清点、出入库、维护、保养,参与场地和器材的修缮。
2.2.2职能式
团委副书记下辖军体办公室主任加上一名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评比,通过计分形式职能化管理课外体育锻炼。
2.2.3体育部和团委的沟通
可以赋予团委的评比项目在体育课成绩中占有一定分值,每学期按人实名报给体育部,计入体育成绩;体育部也可以根据各体育专项教师对具体学生的体育课课堂表现,将优秀的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推荐给校、院团委的竞赛团队。从而达到体育人才共享。
2.3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协调
分为内部协调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前者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具体就是各体育专项教师出勤次数和场地及出勤报酬的协调,这里面包含人际关系协调,可以使用经济、精神、方面的各种激励手段。后者是指各二级学院的学管部门督促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措施,信息沟通的程度国资和财务对场地器材维护修缮更新的制度上的支持和工作效率。协调工作必须尊重利益相关者权益、重视沟通理解的方法。
2.4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控制
为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与计划目标保持一致。如果教师方面,由于工酬矛盾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指导和管理,那么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反之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和克服不了自身的惰性,使学生不能参加体育锻炼,造成了现阶段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充分挖掘、形式松散等现象场地、体育锻炼器材缺乏,没有时间锻炼,没有体育锻炼氛围,缺乏体育锻炼指导,怕累,没有兴趣锻炼,身体原因,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积极的影响因素,应当予以克服或控制。大学生锻炼习惯缺失的个人原因:没有锻炼兴趣和习惯,锻炼意义认知缺失 大学生锻炼习惯缺失的制度与管理原因:课外锻炼管理局限。
3 讨论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是: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外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对于课余锻炼缺乏有效的价值认知,课余锻炼设备陈旧以及活动场所有限,使学生远离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学生在课余锻炼的群体性活动中促进团队协作意识和大局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雪峰,刘青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
[2]叶加宝,苏连勇.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3]王磊,何磊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课余锻炼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57-58.
[4]李首一等.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8):114-118.
[5]苏亮.河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10):1472-1475.
[6]王一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8):82-86.
[7]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中国教育在线www.eol.cn/2004-11.2013-08-15.
[8]国家体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中国政府网www.gov.cn...7007.htm.20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