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环境 鼓励提问 激发想象
2017-05-09顾祥浩
顾祥浩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既是现代教育的开展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重点教学内容。语文学习学科本身就是对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有着极高要求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活动应当围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工作来落实到位。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个性化培养工作谈几点认识。
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思维与个性都是不同的,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才使得我们的世界显得如此多姿多彩。当然,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既会受先天遗传性因素的影响,也会与其后天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的个性培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开展困境。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出发,逐步加强对学生个性培养工作的意识融入与实践落实。
一、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
环境对学生的创造力影响是最为明显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民主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性元素。”在某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与我就中国女排取得里约奥运冠军这一事件进行了探讨,学生们的表达欲十分强烈,神情也是非常的激动,导致上课铃响之后,学生依旧处于讨论状态之中。这个时候,我没有第一时间提醒学生,而是保持微笑地耐心等待。直到学生反应过来,满怀歉意的时候,我才开始组织教学工作,并且问学生:“大家能够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这是非常好的,那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怎样去实践爱国行为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好好学习。”在那堂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更强了,由此可见创新教学活动的细节化运用,将会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做出了更多的创新性改进:
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教师本身能够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成为学生的知心好友,才能让教学工作的开展得以达到更好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吸取学生提出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更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得以在学习活动中保持高昂的参与兴趣。
2.课堂互动教学的落实到位
在新课改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当主动地将教学成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展目标,确保课堂互动教学得以落实到位,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开展。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问
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质疑。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处于质疑状态的时候,思维的活跃度最高,且更加容易开展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困惑,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当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存在质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讨论的形式来选择解决途径。当学生发表了具有价值的见解时,教师应当对其予以及时的肯定,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参与的兴趣。同时,如果学生的见解与想法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也要懂得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确保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畅所欲言”,进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想象是学生开展學习活动的有效手段。知识本身是有限的,但是想象能够让有限的知识变成无限的财富。所以,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工作需要从发散思维出发,注重于创新性。小学生本身就有着极强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也就要求了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设计来引导学生可以做到大胆想象。
四、定式的打破与思维的多向性培养
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加强对思维定式的认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一方面,发挥出思维定式的积极性,使得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懂得更多;另一方面,因每个人的思维定式存在差异化,所以,不同学生的思维活动本身也就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消极影响因素,学生如果不能打破已有的惯性思维,也就无法实现对思维的多向性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到:首先,对同一学习任务或者学习内容的多样化理解,以此来实现对求异思维的学习;其次,是对同一内容的差异化表达,体现出创造思维的影响来,让学生可以在互相分享的过程中,懂得差异化的存在,正确认识差异化;再者,选择一些不具备统一答案的习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当然,针对学生思维定式的打破,如果仅仅依靠语文教学课堂活动还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借助于语文的课堂学习,形成正确的思维活动开展方式,确保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将发散性思维的开展原理运用起来。
总的来说,新时代教学工作的开展,更为注重于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得老师、同学得以成为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激励性因素,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断表现自我,激发参与到创新活动中的意识,以此来带动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沭阳县胡集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