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新课程理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7-05-09谢圣勇
谢圣勇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正式推行,这意味着我们没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必须完成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蜕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充分领悟教改精神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教改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我认为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勤奋更讲兴趣:以前我们读书时,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勤奋刻苦,于是我们成为老师后也这样要求我们的学生。但是在新课改中,教学必须能够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勤奋刻苦有更多兴趣的引领。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设疑”,让学生的思考有问题作为驱动力,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不少体现。应及时反馈新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带来认知方面的哪些变化,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2.有形式更讲本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形式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的表达,要强调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否则数学思维就会被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中了。
3.有接受更讲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所谓接受式学习就是接受、模仿和练习的学习。探究式学习我认为就是主动探索、动手实践、自己动脑完成主要知识的探究和概念的形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的精神。
4.有预设更讲生成: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满堂灌,即使对学生的引导也基本上成了“诱供”,一旦有什么偏差,马上给“纠正回来”。而在新课标下,教学虽然还是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但是更加强调学生的活动而不是老师,一堂好的课离不开深思熟虑的备课,但学生脑海中对知识生成更重要。在师生互动中,往往可以产生更多的智慧火花,创造性的想法,老师切不可照本宣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1.充分认识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完成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可以这样讲,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以应对高考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也是围绕这一场考试按部就班地组织,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以学生会做几类题为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知识,归纳解题技巧并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再通过大量反复地训练将学生变成一部高效的解题机器,并以此为傲;学生的学习也变成了从老师那里无条件的继承解题技术,并反复演练力争在高考中取得高的分数。在这样一个過程中,必然忽视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和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被长期压抑,换句话说我们所长期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使民族未来极度缺乏创造能力的教学。大家想一想,一个民族缺乏创造是多么的可怕呀!
2.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更加注重定义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由课程内容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的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教学重心,更加注重定义,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探求形成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其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成为小科学家的乐趣,使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3.注重数学知识的人文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情景设计,充分挖掘数学的人文内涵,努力做到使课堂更加和谐民主,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舞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并成为学生终生的习惯。
4.改变传统的学习效果检测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仅仅是取决于学生考试的分数,学生也为了争取高分,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去作弊。而在新课程下,我认为则应该更加注重定义,概念的考查,考查学生应用这些定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过程设计的能力,结果也不应用分数表示,可以采取A,B,C,D等分层次区分学生的成绩。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围绕学习目标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的不同学员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依靠大家的团结协作来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在预习时,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应当让小组集体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互助,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培养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意识。
6.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正在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从而改变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完成教案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可以让教师更多的扮演监督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可以用更加生动的形式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几+几”模式我个人认为不能盲目效仿。每一节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知识点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探究能力不同,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能够一刀切。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评判一堂课的好坏,有以下几个标准:①学生是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完成主要数学知识,概念,定义的探究生成过程;②学生是否会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较普通简单的问题;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否得到比较好的释放;④教师是否能够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创新的激情。
以上仅是我个人在数学教改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成红艳.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全华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8: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