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2017-05-09王菲菲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信仰大学生

王菲菲

摘 要: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大学生出现信仰缺失、信仰功利性突出等现象。本文对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以期使高校信仰教育工作拓宽途径,实现信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信仰;大学生;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精神支柱和行动的指南。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信仰方向如何,既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當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潮涌进了中国,激发了人们对金钱、对权力等物质性的功利追求,导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有的学生甚至不确定自己有无信仰,信仰缺失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重现实、重个人的价值观,热衷于追求现实利益上的好处,追求物质价值,忽视精神价值,学习意志力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感。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定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信仰,从而导致其信仰的功利性增强。

二、影响大学生信仰的主要因素

1.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的传统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性文化相继涌入,面对多元的西方文化,大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价值观不稳定等特点,宣扬散播西方价值观念,恶意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此来影响、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2.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缺失现象,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假冒伪劣横行、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引起大学生的不满,诱发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网络舆论中,个别网民反社会主义的煽动性言论主观性强、观点偏激,对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我国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依靠学校和家庭,学校教育居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长期片面的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信仰有相当大的影响,信仰教育跟不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教材与内容滞后,这样的教育必定会使学生感觉空洞乏味、无说服力。特别是现在处于网络时代,各种信息与言论缤纷呈现,使部分学生的信仰不够坚定。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的信仰教育实效性肯定受到影响。

4.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学生存在着重个体、重功利、轻社会的现象,而且,近年来屡屡报道出大学生犯罪、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缺乏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精神空虚、沉迷低级趣味等新闻,这些现象无不说明部分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存在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上的缺失也是影响科学信仰的建立的重要因素。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路径选择

1.加强主流信仰的引领作用,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

信仰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高校信仰教育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同时,高校的信仰教育内容应将大学生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家庭理想等与人生信仰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

2.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首先,调整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目标模式,改变以往灌输的做法,把信仰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情感教育的成分,使教育深入大学生的灵魂,引发他们的共鸣;其次,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新颖活泼的形式、生动鲜活的事例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要将信仰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思想的渗透和心灵的深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重塑学生崇高信仰

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能促使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的形成。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文化理念的引领、激励和约束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把信仰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舆论导向的宣传教化功能,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大学生在充满正气和谐的氛围里,不断提升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走出信仰的困境,重建崇高信仰。

4.激发学生内在信仰需求,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高校的思政教育应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需求,实现与社会信仰之间的有机结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信仰教育理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科学信仰。同时通过班级、社团、学校组织的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将信仰教育内化为自我实践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日报,2004,10(l5):2.

[2]林雪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 4) : 109.

[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2.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信仰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