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之美
2017-05-09林忆楠
林忆楠
摘 要:设计枯山水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现如今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枯山水;中国园林;展厅设计
一、枯山水园林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岛屿,极端抽象的体现山与水的关系。山石的摆放组合非常讲究,甚至有的枯山水将石头纹理精密相接表现瀑布或自然界的各种流水。
二、枯山水园林产生的原因
1.宗教原因
由于中国的古代文化身份强大从而对日本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直接反映到了园林造景艺术上面。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引入,禅宗思想也在日本广阔的传播开来。唐代初期,中国的禅宗思想传入日本,由日本的道元和荣西开创了日本的禅宗。禅宗在日本的发展从此开始,在室町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禅宗主张但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刻苦修行,与净土教所信奉他力的思想相反。
2.现实原因
由于当时京都缺水,原先以水、山为主的池泉山園林逐渐因为经济、耗水等园林被人舍弃,而小型的枯山水园林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在缺水地区,枯山水园林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产生初期典型的枯山水庭园大都集中在京都。
三、枯山水的构成要素和造园手法
枯山水通常采用以石块、砂石代山水,在砂石上耙制纹路,搭配长绿树以及苔藓等元素和方式造景。枯山水庭院多采用不规则石块铺地,作为步道脚踏用。枯山水作为一种微缩式的园林景观,其特点是,注重追求内涵、讲究精致,极力追求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注重焕发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精神的力量。明人计成在《园治图说》一书中对传统造园艺术做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妙总结。
四、枯山水的特色
1.追求凝固的美和永恒
枯山水追求孤寂淡泊、脱尘离世的外在美,重视内在的永恒感、归属感、秩序感,它以块石做山,白砂为水,免去草木苔藓的交替荣枯,避免了水体的变幻莫测,在枯山水中一切都是恒定的,一旦做好便不再变化,所以枯山水最根本的追求是美的永恒与凝固,这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千变万化与勃勃生机刚好相反。日本人把一切他们所认为美好的东西加以仪式化、程式化,使其固定下来,枯山水正是产生于这种民族思想的需要。
2.富有禅意、意境深远
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经过与中国古代文化与宗教冲突和磨合,结合中国人的心理定式作了一定的调整后,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唐以后,禅宗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公元12世纪由日本高僧茶西禅师将禅宗临济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世纪又有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引进到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期后,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教义迎合了当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幕府的保护,迅速发展而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意识的主流,影响甚至主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禅宗坚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返观自照,自悟本心”是禅师修行的主要方式,最终“顿悟”而茅塞大开,进入涅槃境界,而精神也就随之得到解脱。
禅宗的精神气质与日本古典园林尤其是枯山水内在神韵之间有着一种同构的关系,通过对禅宗的分析,可以揭示枯山水的文化意蕴真谛,有了对禅宗的领会,就能够深入到作为世界上最璀璨的艺术之一的日本枯山水的审美鉴赏中去。
枯山水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意境。踏入枯山水园林,静静地看、默默地想,有种脱离苦难尘世,摆脱心灵两面性、极端性、矛盾性的感觉,使人从内心的冲突解放出来,达到对忧患人生的纯净的思考和顿悟,达到无欲无求的静心状态。
五、枯山水展厅的设计
如何设计:设计一个枯山水的展厅,其中一部分是展示枯山水的历史,以及理论。另一部分展示不同类型的枯山水,还有一部分是展示新形式的枯山水,最后一部分是枯山水的体验区,把枯山水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展示并创新创应用,造出独具有空灵之美。四个展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层层递进。
展厅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枯山水展厅的制作,主要是想向人们展示枯山水文化,让人们了解它,体验它,从而加深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传承文化。它是活力的反面,是我们繁荣兴旺文明的反面,它代表着一切变化下那永恒的寂静,它是熄灭,它是枯萎;它是非有,它是非无,它是涅槃,它是梦幻后的冷冰冰现实,它能够带给你对生命更深的体悟。日式庭院风格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在居住环境中强调自然色彩和自然材质的应用,让居住者可以放松紧张的工作状态,在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室内环境中,使其感知自然,回归自然,让人们深切的体会到和谐的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雅各布·克劳埃尔.木质房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计成.园治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