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教学中的“教”与“学”
2017-05-09那龙顺
那龙顺
摘 要: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怎样将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化为“学”?怎样能够促进“教”与“学”之间相辅相成,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与“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抓好学生的入门教育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必不可少,而这时,教师的怎样去“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刚接触到这门学科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一种新鲜感和想要探究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深化,那么很快就会被冷却。因此,教师在最初上课前,可以进行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小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入门教育,使学生能够一只脚踏入物理学科的门槛内,促使学生的一时的好奇转换为长久的爱好。比如,教师可以演示“真空里的手机铃声不能传声”“将纸片封在杯子口倒过来水不会流出”等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好奇的简单操作,也可以演示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像是“筷子插入水中会变折”“粘上水的两块玻璃不易分开”“平面镜成像”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有趣和实用,从而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基于上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与好奇心,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和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就能够被学生很好的掌握。所以,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渴望实验的这一特性,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学”,多给学生们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物理的神奇,从而能够轻松地把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上面。例如,在关于“力”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可以让学生每个人带个气球,将气球吹鼓并拍打、擠压,进行力的做功,让学生们来自己感受气球有怎样的变化,并且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进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操作欲望,还能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减少了教师“教”的时间,增加了学生“悟”“学”的空间,一举多得。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于人不断地提出创造性的假设,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正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与质疑,才诞生了惯性定律,开启经典力学之路;正是麦克斯韦的不断想象,提出存在电磁波的大胆猜测,才建立了电磁场理论;也正是牛顿疑惑一颗落在他头上的苹果,才有了今天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现阶段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给们,大多数都是“差不多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一种质疑的品质,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认为书上这么说有他的道理,差不多会了就可以了,考试能写上、自己能背下来就行了,这也正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幸。所以,在中学的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物理知识的奇妙这一特点,激发学生们对于不懂或者已知的内容,进行大胆猜测和假设,使学生能够善于提出新问题、新发现。学生问,教师答,从而使“教”与“学”相辅相成。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学”。所以,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将更多的物理知识与信息资源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感知,还能增强学习氛围。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大程度受课堂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关于物理教材中一些有关机械运动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影片,通过动画的效果创设学习情境,摆脱教材课本的静态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在接触一些他们喜欢的人、喜欢的事物时,他们才会有向往的心理,进而再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做一名能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力求摆脱以往无趣、呆板的教师形象,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你在尊重他们同时,他们也会尊重你。通过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构建和谐高效的物理课堂。
物理这门学科所能带给学生的远不止是书本上的内容,教师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应付考试。“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千言就能够道清。真正的教学艺术,是现阶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一种是因科学而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