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7-05-09高霞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数学人文教育网络资源

摘 要:在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中推行人文类型的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数字模型建立能力的开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强调“X+1”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将高校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多节理论与一类数学模型相结合,从而显著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中,强调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与板块式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整体提升高校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从高等院校数学教学的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在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人文教育模式高效推广与运用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效果;网络资源;人文教育

在高校数学教学互动中,推行人文教育工作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倡导更加深入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工作应用探究。倡导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改革,在于加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要在高等数学活動中,挖掘数学学科的统一之美。倡导在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深入把握数学理性的精神,强调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建设,并且显著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推行人文教育改革的重点

推行高等院校教学中人文教学模式改革,重点在于开发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然后给予充足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够挖掘数学人文教学中的理性思维价值。

在人文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函数、极限与连续的知识板块为例进行练习。鼓励学生使用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极限类问题的求解活动中,不断地探究极限的多种求解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师以实用性知识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的高层及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有一定数学能力的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的探求研究活动开展。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小组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二、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的探究

(一)强调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X+1”的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将多节理论课与一类数学模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板块化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题性系统化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成立建模讨论小组,并且对数学模型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模型中不同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对应值的设定。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展开教学工作。其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广泛交流活动。向学生了解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内容,并且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数学题连续性的考察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探究版块内容,并且及时地处理与之对应的课后习题。学生应该更加熟练地掌握常考题型的解决思路,并且要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掌握解决极限、函数类型题目的一般性方法。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数学史专项学习

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建设活动中,教师应该对知识专题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介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海上航行期间,根据旗杆与灯塔的角度,进行船与岸上距离的计算,这种数学计算活动与实际相贴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高等院校数学人文教育模式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大量数学大家生平事迹简介的方式,了解前辈克难奋进、锲而不舍攀登数学巅峰的艰辛之路。学生不仅能够在习题训练中强化个人的数学能力,还能够了解该项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展情况。鼓励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数学探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史的学习。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并且让学生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情境延伸,让学生简述专项知识板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

(三)开展理性思维建设,培养集体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程人文教学活动中,强调理性思维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出现局限性。

我们以导数与微积分的知识联系分析为例进行分析,强化对于学生导数定义知识体系的考察工作,到学生充分理解导数的定义之后,再对学生微积分知识的理解水平进行开发。其中,强调对于导数与极限两个板块的结合考查,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强调对于导数的性质考察,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基本性质来求极限值,从而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邀请小组长作为学生代表进行课堂知识讲授,从而帮助学生在讲述和推理中养成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意识,学生不仅能够互帮互助,还能够在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思维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集体讨论确立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从而在指导合作的过程中提出有益的指导性建议,鼓励大家对一道难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解答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

三、结束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X+1”的模式中,强调将数学理论应用与生活中具体难题的解决中。这种情景的创设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耳目一新,还能够引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自主探索的轨道中来。力求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建立,以数学模型案例练习检验与巩固该阶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京津冀高校数学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170-171.DOI:10.3969.

[2] 林远健,杨飞.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实践教学的对策[J].知识经济,2015,(20):148.

[3] 杨云帆,魏建云.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28):152.DOI:10.3969.

[4] 沈定文.新课标下高校数学主干课程教材与教法现状的调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9):27.DOI:10.3969.

[5] 叶万红. 李定平,朱江华.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138-239.

作者简介:

高霞;性别,女;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

课题名称:基于数学模型的应用本科学生高数课程X+1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批准号:2014-GX-125。课题类别:规划课题。课题负责人:高霞。承担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数学人文教育网络资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微课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