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县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09张贵录
张贵录
摘要: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人们越来越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
关键词:旱作农业;宕昌县
中图分类号:S3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8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宕昌县深居内陆是陇南市地表水资源较少并且利用难度最大的县份,宕昌县位于陇南市西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气候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和生态类型多样,可将宕昌县农业划分为:北部高寒一作区、中部暖温带复种区、和南部北亚热带二作区三种种植区域。宕昌县现有耕地面积81718hm2,其中:旱地80068hm2,水浇地1650hm2,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7%。
宕昌县历来就有“十年九旱”、“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之说。随着地球变暖大趋势影响,干旱发生更加频繁,冬旱、春旱连伏旱,干旱成为影响宕昌县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因子。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简便、高效、绿色、持续”的旱作农业技术,是宕昌县农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
1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
1.1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科学调整林、草、田的合理布局与结构,农林牧综合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潜力巨大的优势,提高旱地农业的综合生产力。10多年来,宕昌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防长治工程、小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已初见成效,使宕昌县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的同时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为旱作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1.2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旱地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干旱贫瘠,这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目前宕昌县水土保持的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就是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农业和其他相关措施在流域内依据自然特点和利用方式,按一定结构合理配置的系统。一般性子系统包括工程系统、林草植被系统和农业系统。其中工程系统以治坡工程和治沟工程为主,把治坡、治沟和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结合起来。梯田是治坡的主要工程措施,具有很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林草植被系统包括林业措施和种草措施,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树提高植被覆盖,拦截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在适当营造薪炭林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草地是畜牧业的基础,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有利于农牧结合。
1.3发展径流农业与集水区系统
径流农业是干旱地区利用有限降水,推广集水区汇集降水,供人畜饮水和发展高效农业的一种小型系统的农业技术。现代的径流农业集水系统一般包括:集水区、引水渠、沉砂池及净水装配、蓄水池(或水窖)和农业种植区,为节约用水还配套装置节灌系统,或应用设施园艺后覆盖地膜生产。如甘肃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集雨补灌工程和庭院经济工程。径流农业与集水区系统不仅将时空不连续、不稳定的雨水转变成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稳定系统,增强农业系统抵御干旱的威脅,而且具有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稳定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一条必由之路。
1.4针对干旱特点调整作物布局
根据不同旱作农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进行多元化种植。宕昌县药材作物如黄芪、党参、柴胡、羌活、红芪、白芷等根茎类作物(当归、大黄除外),抗旱能力十分显著,近年来在旱作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农业生产力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1.5推广传统旱地耕作措施
在伏耕、秋耕中增加耕作深度,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渗能力,配合耙、耱、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抑制土壤蒸发,采用等高种植、等高沟垄种植等一系列蓄水保墒的土壤耕作措施.合理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化学肥料平衡使用,达到以肥调水的目的;实行垄沟播种、播后镇压、坐水移栽、随水播种、雨后抢墒播种等抗旱保苗播种法,提高作物出苗率,降低春旱的损失。
1.6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措施
实践证明无论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地面覆盖,都有防止水分蒸发的抗旱作用。“先进、适用、简便、高效”的技术抗旱措施就是在这一原理下应用而生的。根据覆盖材料和方法覆盖栽培可分为:沙粒覆盖、秸秆及作物残体覆盖、植物冠层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由于抗旱效果显著、投资少、效益高、简单易行在技术抗旱中倍受关注和推崇。
2宕昌县发展高效旱做农业的优势
2.1具有明显的地域资源优势
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区域代表性强,宕昌县北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耕地面积分布较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气候高寒,是宕昌县优质药材和马铃薯的主产区,也是宕昌县草场主要分布区,是草畜产业基地,更是陇南市药材作物种子和马铃薯良种繁育的黄金地带。药材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宕昌县中部植被茂密,气候温暖,雨热同步,是宕昌县林果产业基地和高原夏菜、设施蔬菜基地,适宜发展“果粮”型、“果药”型立体农业和“林果+养殖+沼气”的庭院经济。更是退耕还林项目重点实施区域,成果日益显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和林缘经济。宕昌县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热量充足,水源丰沛,河谷和半山地带大力发展提灌工程,适宜栽植油橄榄和发展反季节蔬菜产业。宕昌县工矿企业很少,基本没有污染,生态环境保持原状,这里生产的优势农产品品质优良,产出量大,商品率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具备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坚实的资源基础。
2.2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清洁产业环境
宕昌县地处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的上游,水源污染小。农业生产远离工矿和人口密集地区,尚未形成现代环境污染源。农业生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化学品投入少,土壤有害元素背景值低。大气、水、土壤环境状况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部及东部地区。
3宕昌县发展可持续绿色农业的理论指导
宕昌县干旱半干旱区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应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建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应从节约水土资源,发展节水型绿色可持续农业,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修复植被、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水土保持型绿色农业;建立农林牧复合系统,发展农牧结合型绿色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转向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4宕昌县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实践
4.1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创新
宕昌县在实施“天保工程”和“长防工程”过程中对植被退化的荒山荒坡,实行封山(坡)育林草,设置围栏屏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恢复植被;对于土层较厚的阴山坡、阳山坡,本着宜林则林、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鱼鳞坑、水平沟等措施,整地造林。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每个小流域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经济单元,各流域又紧密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使小流域植被覆盖率达到35%以上,侵蚀模数减少30%以上,系统整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4.2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农林复合经济模式
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还林还草农林复合模式。如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粮间作、林菜間作等多种科学合理模式,开展林下经济、林缘经济等立体经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4.3绿色农作物集水高效种植技术
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膜际栽培技术、地膜露头栽培技术、膜侧栽培技术等保护性沟垄栽培技术,实现集雨、蓄渗、抑制蒸发、提墒增墒作用,实现技术抗旱和工程抗旱的有效结合,推行主要农作物规范标准化集水高效种植集成技术、中药材覆盖少免耕集雨栽培技术体系、马铃薯膜际栽培技术、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体系使自然降雨的利用率提高20%~30%,增产幅度在30%以上。
4.4推行资源节约型特色农作物产业化模式
依据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发展以草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油橄榄等为主的特色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研究,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加40%以上。
4.5实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适当规划薪炭林面积、推广农作物秸杆汽化发展沼气和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解决因燃料不足造成的对植被的破坏,逐步减少煤炭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使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达到50%以上,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