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5-09万红霞
万红霞
【摘 要】初中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较多,做题时没有系统的解题方法。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进行培养,学生的词汇量有了较大增加,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技巧,做阅读更加顺利,提高了阅读效率。教师改变了阅读教学方法,提高了指导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英语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09-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九年级学生毕业时“读”的标准要求为: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的现象。随着初中英语阅读量不断增加, 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局限越来越成为阻碍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的一大障碍。由此可见,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已经摆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本文就是针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模式进行阐述。
阅读课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尽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题材设计不同的题目,以达到培养学各种阅读技能的目的。
在这个模式中,激趣导入和文本阅读交流为两种形式所共有的环节,下面逐一介绍操作方法:
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一:读读结合型
激趣导入——展示新技能(要点简要说明)——文本阅读实践(学生体验、内化预测、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事实和细节等常规能力)——文本阅读交流(核对答案,分享、指导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和体裁特征)——技能再验证(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检测新阅读技能的应用 )
1.激趣导入。
导入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然而却起到承上启下,是复习与新课过渡的重要环节,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之中。导入时间根据实际一般不宜很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导入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課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导入:
(1)情感导入。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强有力的多。”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生命文化,积极拓展自身文化素养,主动激发和挖掘情感在学中的积极因素,以情促趣。另一方面,教师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如流利标准的口语、漂亮美观的板书、深厚的语言功底、幽默诙谐甚至富有艺术性的讲解、充满感召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正直豁达的为人处事态度、大方得体的服饰、表情、气质等都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引发学生“敬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共鸣。
(2)肢体表演导入。
教师采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进行恰当的表演,创造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无疑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You ha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进行表演。在完成复习教学步骤后,我一边拿出手帕拍着头,一边做出痛苦状说:Oh! My God!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headache. Whats the matter with me? I have a headache. 连续重复第二遍后,将小黑板翻转过来,呈现句型: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 I have a headache. 接着我指着句型启发学生提问;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笔者再次表演疼痛动作,并回答: I have a headache. 而后,我继续表演弯腰、捶背动作,并且连续咳嗽,引导学生发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我夸张的咳嗽后,答道:I have a cough. 通过连续的肢体语言的直观表演和模仿逼真的表情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程。
(3)歌曲播放导入。
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儿歌的形式进入新课,例如涉及到讲生日的话题就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 to you! ),涉及到人物,我就让学生听关于人物的儿歌等。无论是一首歌(song)或是一首谐律歌(chant)都一样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初一新生课前播放“字母歌”——ABCDEFG……、“问候歌”——How are you?、月份歌——The months of the year,或者放一首学生容易懂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向课堂,便于提起学生兴趣,也便于教师组织新知识的学习。
(4)温故知新导入。
知识是连贯的,可流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以旧带新。处理好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
例:在初二英语(下) What were they doing? 教学中,可从复习现在进行时入手,导入过去进行时:(is/am/are +v—ing →was/were + v —ing)。教师课前叫五个同学到黑板教学进行任务演练:课堂上在黑板上绘图,S1:画马;S2:画猫;S3:画小汽车;S4:画兔子;S5:画树。当五个学生画时,老师问在座的学生:
T:Look!What are they doing now?
S:They are drawing.
T:What is S1 drawing?
S:He/She is drawing a horse.
T: What is S2 drawing?
S:He/She is drawing a cat.
……
(5)疑问导入。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八年级下册 Lesson 7: Planting trees.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思考问题: Why are plants important? Why do we need trees? What kind of things can plants do?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使之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2.展示新技能。
首先,初中英语试题中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体裁形式丰富(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其次,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归纳概括、逻辑推理以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在阅读技巧上,提醒学生要注意文章的个别词或句子、文章的某细节或情节、文章的主题或背景知识、文章的结论或结局、文章内涵的寓意等。针对每一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把通过这篇文本需要训练的阅读技能给学生先提示。
常见的英语阅读技能有:
(1)获取段落的主旨和大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理解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相对其主句来看,这种概括性更为明显。2)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3)段落中其它的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的。
在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的位置有两种:1)主题句在段首。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大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2)主题句在段末。用归纳法写文章时,往往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这种位于句末的主题句往往是对前面细节的总结,归纳或结论。
(2)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猜测词义也是一种英语阅读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有不少这样的题目。任何一个实词,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上下文的作用就是帮助确定上下文中的词、短语或句子的意义。据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我们不熟悉的词的词义。
猜测词义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根据上下文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根据并列、同位关系猜测词义;根据同义、反义、因果关系猜测词义。2)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语法分析。3)依靠常识和经验做出判断。
(3)确定细节和事实。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细节和事实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容易一些。这些题目有两个共同特点:
1)凡属针对特定细节的考题,其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的若干句子,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
2)干扰项往往是主体思想与细节混杂,正确答案细节和非正确答案的细节混杂,甚至真假混杂。因此,要做好阅读理解中的确定细节和事实的题目,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二要排除干扰项。
(4)进行合理推断。所谓推断,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即把有关的文字作为已知部分,从中推断出未知部分。需要推断的有关文字可能是词或句子,也可能是若干句子,甚至是全文。
3.文本阅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跳读能力(scanning)、略读能力(skimming)、细读能力等。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而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或操纵教学的决定者。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效果与阅读策略的使用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十分重要。把阅读策略的训练细化到每一次阅读活动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使每一次阅读都对学生有帮助。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和培养学生快速捕捉特定信息和细节信息的能力,把握全篇,完成理解的训练。
4.文本阅读交流。
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归纳总结所读文章的体裁具有特征,为以后阅读做基础工作。
5.技能再验证。
教师出示新的阅读理解任务,先带着学生共同审题,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到文中定位相关信息,即通过关键词,定位段、句、词。然后,应用巩固阅读策略。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巡视,核对答案,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如何定位关键信息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指导。目的在于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阅读技巧,通过阅读题干和选项,确定定位关键词,增强阅读目的性,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策略。
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二:读写读结合型
激趣导入——布置阅读任务(文本任务阅读,应用各项技能)——文本阅读交流(核对答案,培养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和体裁特征)——总结提升(分析、提炼文本中的新语言知识或文本结构)——文本再构(提供新情景,模仿写作)——作品交流。
1.激趣导入用法同阅读能力培养形式一。
2.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时间控制要合理,限时阅读让学生学会掌握阅读速度。文章选材由易到难,从分散到集中,结构紧凑,集趣味性、思想性与概括性为一体;题型全面;在归纳、总结、实践中,让学生学会阅读技巧。 根据设计的问题,分组竞赛,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成就感,从而培养了阅读能力。
3.文本阅读交流。
在学生完成布置的阅读任务后,先在组内核对答案,探讨小组内做得是否一致,如果一致,交流一下当时做题的思路,都用了阅读的那些技巧;如果不一致,指出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错在哪里,大家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寻找文章中的信息,查依据,找出症结,理清思路,以后再遇到这类体裁的文章该如何做,把解题方法记录下来。
4.总结提升。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语言素材,为适当文本再构打下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首先分析、提炼阅读文本中出现的对学生有用的新语言知识,包括单词、短语和句子。其次分析所阅读短文的文本结构,理解文意后,从结构方面观察其行文思路,从主旨方面感受其思想深度,同时关注文章的表现力
5.文本再构。
阅读教学重在语言技能,与听说读写相对应,文本再构是交际过程,与语义整体、主题内容相对应。因此通过文本再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模仿對于英语学习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启发学生通过模仿,创造性的输出文本,关注学生语言迁移能力的发展,注重从模仿到创造的过渡。教师应多渠道利用资源,通过基于教材的文本再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心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认真体味英语的文化内涵,大胆进行英语创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文本的创编,可以增加语言的输入输出量,并能有效地增加学生语言运用的机会,这是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其次,在文本创编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适度,“新的知识必须在接近孩子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即‘最近发展区”,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注意不要过长过难。第三,无论什么时候,在教学中教材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创编什么文本都不能在脱离教材的情况下去实施,否则会本末倒置,两极分化严重,能力强的孩子可能越跟越好,能力弱的可能会导致最后直接放弃的后果。
基于教材和学生基础的再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加丰实、具体、生动。教师在再构文本时并不是一味增加生词,提高文本难度,而是巧妙地复现学生已经学过的语言,并适度拓展少量的新词句,使文本内容可学、易学又值得学。这样的整合和再构文本,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语境和语量,提升了单位教学时间内语言输入和感知的效益。
6.作品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作品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进行阅读展示,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说一说用到了刚才阅读短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或文章结构。这个环节是阅读的提高部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技能,也使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境界。
下面举一个课例来做具体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Lesson 11: Amazing Plants, 本课时教学材料是一篇214词的说明性文章。作者分4段阐述了4种不同的植物和它们的特征。教师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整体理解技能,理解概念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并能利用该关系,猜测生词大意,通过对这些令人惊奇的植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进行快速阅读——扫读,将段落与图片相匹配,教师在学生开始行动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关键词!之后,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谈论图片,使学生明确图片的核心内容,通过扫读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与图片匹配,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思考文章插图对文章内容的说明作用。
(2)教师询问学生找出段落大意的方法,引导全班同学回顾了跳读阅读方法。针对本节课的跳读阅读,主要采用先读段首段尾句,进而迅速确定答案的方法。进行完阅读方法回顾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跳读训练。在学生进行跳读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走动,随时为同学提供帮助,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师生讨论做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略读每段内容,确定每段标题,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3)教师实施显性教学策略,进一步归纳总结阐述如何获得文章和段落的标题,即如何准确迅速获得段落和文章的大意。这时需要找到文章的主题句。那么如何找到主题句?主题句通常在文章的第一句,但有时在句尾、句中,或者还可能需要全篇归纳。接着教师给学生三篇新的阅读材料,主题句就在文章的第一句,训练学生的略读策略。设计意图:改变以往的隐性阅读教学策略,实施显性教学策略,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这一策略的名称、功能,如何掌握等。实施显性教学策略,要提供学生体验、掌握该策略的训练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策略,体验、内化该策略,体验到成功感。
(4)教师实施显性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共同从具体词汇总结提炼出一般词汇,体会词的上下义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词的上下义关系对于学习词汇的启示。得出结论,一是通过词汇图使词汇记忆得更牢固,二是利用词的上下义,猜新词。教师先举例示范,接着学生实践。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利用文本内出现的带有上下义词汇的词,训练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为策略训练做好准备。
(5)教师出示新的阅读理解任务,先带着学生共同审题,通过题干的关键词到文中定位相关信息,即通过关键词,定位段、句、词。然后,应用巩固扫读策略。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巡视,核对答案,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如何定位关键信息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指导。设计意图在于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扫读技巧,通过阅读题干和选项,确定定位关键词,增强扫读目的性,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策略。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效率。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得到了提高,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立强.中小学教育科研操作指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陆锡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 (10).
[4]顾海燕.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有效提问[J].中小学英语教学,2013 (3).
[5]黄如英.英语阅读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11).
[6]徐颖萍.给阅读插上翅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