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随文小练笔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017-05-09龙腊英
龙腊英
【摘要】学生作文是对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检测。而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靠平时的多练笔,这里要说的“小练笔”就是练笔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巧妙地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几个要点:其一,寻找练笔切入口,培养学生想象力;其二,抓住精彩篇章,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其三,巧妙运用移花接木,培养学生组词造句能力。这样,就可使小练笔水到渠成,发挥作用,使学生作文发生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练笔 提高 作文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73-02
根据我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采用随文小练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种小练笔是与阅读教学配合进行的。这种随文进行的小练笔好处很多,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二,为大练笔、大作文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素材,同时又强化训练了为文思路,消除了学生“写作难、难写作、怕写作”的疑虑。其三,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其四,紧扣在理解领悟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这根主线上,使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寻找练笔切入口,培养学生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还要注意为培养学生能力设计小练笔。设计小练笔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寻找切入口,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情节跳动,留下了空白。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地方作切入口,引导学生练笔,放飞学生的想象。
如《一个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中,在表述这个村庄美丽景色时只是一笔带过,而村庄具体是怎样美丽的,怎样迷人的,作者都没作描述。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这美丽村庄的景色用优美的词句描绘出来。经过引导,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得出了一系列的描绘,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如画,犹如仙境一般的小村庄跃然而出。这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有时,课文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洁的词语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得具体些,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写得完整、明了些。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仅用“饱经风霜”这个词缩写了一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拉着车奔跑的车夫。我就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这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这一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经过酝酿、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快完成自己的作品。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
“这位车夫才三十几岁,可看上去就像五十多岁的人。他满脸都是皱纹,每一道都想刀割一般,两眼深深凹下去,无神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那蓬乱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拉着一辆破旧的人力车吃力的走着、走著……”
这种补白、详化和延伸小练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渗透了学生的情感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抓住精彩篇章,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在上阅读课时,我就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和作者合理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如《猫》这一课,作者抓住“古怪”来写猫的性格。一般来说,孩子们都喜欢动物,而这正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抓住它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展开想象来写。这样,这次小练笔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课文进行,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段仿写练习,包括对句式表达、段落的构成、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抒情和联想等方面的仿写。仿写时先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学习价值的精彩片段。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对小红军外貌描写这一自然段,它不光在构段方式上还是描写语句中都合情合理、生动形象;又如《燕子》这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燕子外形的,作者只抓住羽毛、爪子、尾巴这三个部分描写,就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勾勒出来。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和技巧来写一写自己最爱的小动物等。这样的仿写让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巧妙运用移花接木,培养学生组词造句能力
我从教多年来,面对的都是苗家的孩子。他们淳朴老实,勤奋好学,在课堂上只要善于引导,他们也能积极动手、动脑,但由于苗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给他们语言的障碍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有很多学生汉语基本功很差,因而要他们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确实很难,所以为了提高他们的组词、造句、作文能力,在阅读教学时着重引导他们利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片段,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加强了他们对所学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既拓展了文章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主要是描写皂荚树的高大、茂盛、作用等。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在教学时,我就要求学生用课文里描写皂荚树的优美句子和描写方法,移用来描写校园的白杨树。这一引导便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运用课文里的优美词句、片段与眼前的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有机地结合,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和生活体验,有声有色地把校园里白杨树及其以外的桂花树、梧桐树等形色并茂地描写出来。
在教学《故乡的杨梅》时,我也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二自然段和后面的几个自然段的一些词语和写作特点,移接到描写家乡的土特产——柚子、猕猴桃、柑橘等。通过这一移接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和创新能力。
教材里丰富的训练内容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宽敞的练笔场所和生动的可用材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不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而有恰当的练笔形式,绝不简单、机械地重复练习。
只要我们及时引导学生的有效小练笔,再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思路更为敏捷,就能使学生作文水平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