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进行有效活动的探讨
2017-05-09黄淑华
黄淑华
【摘要】本文结合科组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确定活动中探究的内容、注意“活动”与“探究”相结合、活动形式多样化及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进行有效的活动,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活动—探究”模式 有效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33-02
一、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有效活动的提出
德育课是国家规定的中职学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文化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校德育课教学尽管普遍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但仍然以老师说教为主,学生主要是听、看,参与度较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德育科组提出‘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该模式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共同探讨、研究,实现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认识,有所领悟的同时多方面能力得到综合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能否进行有效的活动是本模式成败的关键,也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的研究进行一年多来,德育科组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开展活动、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活动有形式无参与
“活动—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合作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在课堂上,有些老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却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活动中流于形式,被动讨论,或者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其它学生成了陪衬或听众。
(二)活动有参与无探究
在“活动—探究”教学模式下开展的活动中,有的老师容易忽略探究的元素,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一会忙这,一会忙那,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但实际活动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会导致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脱节,有活动无探究、无反思、活动无价值。
(三)活动缺乏引导,放任自流
在“活动—探究”教学中,有的老师布置了活动后,就将学生完全放开,过程中没有适当的引导和跟踪,说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让学生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有没有参与不知道,参与的程度和探究的结果怎样也不清楚。特别是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中职生虽然喜欢动手,兴趣容易被激发,但做事不易持久,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果没有老师的跟踪指导和检查,容易出现“心动没有行动”、“虎头蛇尾”的现象,没有把课外探究活动真正开展下去。
(四)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不足
有的老师以为,活动探究就是分组讨论、表演、竞赛,这些活动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而中职学校活动多,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看,没有把“活动—探究”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最多是上公开课时设置一些活动。如何把“活动—探究”模式中的活动设置好,使之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如何进行有效活动的建议
(一)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中探究的内容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能适合所有的科目、所有的内容。中职德育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我校还另外設置了《职业素养》和《就业指导》两门课。每门课程、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理论性较强,有的实践性较强,知识点多、情景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适合采用“活动—探究”法。所以要真正将“活动—探究”模式融入德育教学中,而不是流于形式,选好探究的内容是关键。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探究的内容,设置学生感兴趣又可操作性的活动,学生自然积极参与。
(二)活动过程中注意“活动”与“探究”相结合
活动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改革中,都已成为许多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活动—探究”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活动,要求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节课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既不能因重“活动”而轻“探究”,使活动失去目的,也不能因重“探究”而轻“活动”,使探究过程没有活动作为支撑的载体,而是带着要探究的问题来创设各种精彩的、紧贴教学的活动,使活动更有效。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和场面,不能因为活动气氛热烈而拖延时间,不能只有布置没有检查反馈,影响问题探究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诚然,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探究”模式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堂外活动。下面谈谈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课内活动:包括辩论赛、小组讨论展示、问答竞赛、游戏、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实物展示和实验等。
1.情景模拟。教育专家发现: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式学习是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是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如在讲《职业素养》系列课程之《企业生存记》时,郑怀琼老师模拟了一个飞机制造商竞争的市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建公司,进行内部分工,每个公司有相同的运营资金100亿。然后从采购材料开始,到生产飞机,验收飞机再到最后的市场营销,完全模拟真正的市场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郑老师还让供应商准备了大白纸,每张售价10亿,每个公司只有5分钟折纸飞机的时间,飞机出厂后必须试飞,飞过4米的算合格品,才能推出市场。
2.辩论赛。法庭上律师的口若悬河、唇枪舌战令许多同学非常佩服,所以有机会大显身手,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去,争辩与探究汇成一股合力,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真理的殿堂,最后接受知识,受益无穷。如在高二《哲学与人生》讲《人生发展中的顺境与逆境》一课时,我先播放了电视节目《变形记》其中一期《温暖之痛》的一个小片段,两位主人公一位来自贫困山区,从小缺少父爱;另一位来自大城市的富家子弟,与父母形同陌路。同学们平时都有关注这个节目,一下子兴趣就来了,我再抛出问题“顺境是否一定成功?逆境必然失败?”课室里马上炸开了锅,我趁势宣布下节课将组织一场辩论赛,辩题为《顺境逆境哪个更易获得成功?》,同学们根据论点,自愿组队,课后自己搜集材料。到了辩论赛的那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正反双方队员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能说服对方,还准备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案例。整个活动一改简单的“老师灌学生听”枯燥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同龄人口中说出的话,比老师的说教更能让他们接受,在争辩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实验法。许多老师不愿在日常的课堂中进行“活动—探究”教学,是担心开展活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一个简单的实验,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正确选择人生道路》一课中讲到,正是因为人生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才有人生选择的问题,才有如何实现人生发展的问题。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我做了一个“漏斗实验”:用方纸做了一个小漏斗,让一位学生代表用双手在漏斗下面接着,然后捡起一粒粉笔头投到漏斗里面,粉笔头便顺着漏斗滑到学生的手里。我投了几次,学生的手里就有了几粒粉笔头。然后,我抓起一把粉笔头一起放在漏斗里,由于互相拥挤,一粒也没掉下来。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体会到在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不是每一种可能都会转化为现实,必须学会选择;同时,又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使人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一个小小的实验,简单易操作,学生又有直观的体验,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四)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活动—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老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如何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也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点。中职生活动的热情有的来源于对活动本身的好奇,也有的来源于能在老师同学们面前展示和变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老师可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鼓励其更多、更好的参与活动和探究。如举行专题交流会、展示会;在课室或者校园网开辟“德育探究园地”,展示学生活动的图片、探究成果;组织班级或年级的各类比赛,评选活动积极分子等。
当然,惩罚机制也不能少,我们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分组活动时容易做一些与活动无关的事情,甚至三三两两聊天,影响活动的开展,这时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惩罚机制。我在进行“活动—探究”模式教学时规定,哪个小组违反纪律被老师点名的,一次扣3分,最后哪个组分数低的就要推迟10分钟下课。学生怕留堂自然不敢轻易说话,即使个别同学想说,也会被同组成员制止。被扣分了又不想留堂,就要积极参加活动,有加分的机会。
最后老师在开展活动时对所探究的问题还要有深刻的理解,知识面要广,特别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随机應变,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等等。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多角度、多方位吸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能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阳妞,《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法及其应用》[J].21世纪教育网,2011年5月.
[2]刘伟英,《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州市中职德育学科网,2010年6月.
[3]王相本、王仙德,《关注课外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2008年9月.
[5]姜艳,《开展课堂辩论式教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