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

2017-05-09丁玉平

速读·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问题语文

丁玉平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和窄化理解,“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等。然后根据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学科原因、教师原因,考试评价原因等。总之,小学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问题;原因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重点。然而对语文教学“道”的理解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表现有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窄化理解“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从教学生识字、写字开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读书、看图、说话、作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因而小学语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然而正是程中,忽视了对“道”的过程性和深度性的把握。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窄化理解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不断颁布,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认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尽管语文教学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因具有丰厚的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成为间接德育渗透的主要课程,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容易把这种渗透性的德性教育异化,以至于教师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道”狭隘的理解为对学生进行的。例如一位老师对《鸟岛》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成语。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的理解还停留在两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对于诸如其他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则没有进行相应的目标设计和展开。

(三)“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

由于对“道”的理解的偏差,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将“道”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来看待,通常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对学生进行道德号召,例如号召学生学习课文中某位伟人的优秀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这些所谓的道德号召,本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阅读和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因此,在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有了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则是如何组织和实现这些育人之“道”。而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对话和体悟,达成对“道”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发挥语文教学的独特育人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文”“道”的提出是我国特殊时期社会政治的回响,它与其说是个“理论研究”的问题,不如说是“统一认识”的运动。当然,运动的结果是“笼统地”承认了“在语文教学中文和道不可分割的道理”,这不无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承认,也造成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些混乱,如“在1963年的大纲中,‘文有时指‘语文教育,有时指‘语言文字;‘道有时指‘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的内涵不固定,其流弊延续至今。”

(二)学科原因

现代语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现代语文萌芽时期,期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这期间,现代语文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标志性的成果。例如: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此外,由新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转化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的领导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同时亮出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并取得了成功。建国后的现代语文教育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课程内容不完善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要从课文中掌握一些所谓的“事实、观点、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对于同样一篇课文有的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的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有的教师什么也不分析,只是让学生去读、去背、去体悟。这反映出每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清晰,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素养的问题认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实施的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各不相同。

(四)教师原因

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奠基性作用和独特的育人功能认识不清;二是教师对语文文本的解读缺乏深度;三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缺乏针对性。当然教师原因与教育体制是有关系的,不完全是教师的问题。

(五)考试评价制度的限制

语文学科由于其人文性濃厚,评价方面理应多元化,但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倾向于标准化的评价,用单一的模式—考试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展开,给语文教学造成一种错误的导向,即语文教学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高度重视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厘清并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是语文教学发展必须要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武玉鹏.“回归传统”不是语文课的出路—兼论传统语文教育的当代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5]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问题语文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