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之中
2017-05-09徐国江
徐国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需要的是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当代的教育也逐渐转向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在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从学生个体出发,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领悟知识,教师应注重融会贯通,注重训练,注重人文性教育。
语文教学既包含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同时还包含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探索、以及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所以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应如何把素质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之中呢?在这方面我做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一、教书育人,素质为先
首先,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为己任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其次,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撼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再次,语文学科的特质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對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辩解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宣泄。所以,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关键是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囿于书本,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一定的科学秩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教学目的多元化,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和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到我要学也会学,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规律,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善教方可乐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运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的提高,学生会学了,成功感有了,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退减。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现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中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
3.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4.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是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
三、注重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我们应该增加知识的宽度与广度,不断开发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要能够与相关学科开展综合教学。这样开展综合教学可以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气氛,幫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果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哀愁与深沉的,此时放低缓的音乐辅助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对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渲染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总之,把各学科的知识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素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虽然我们现行的还是高考制度,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逃避素质教育的借口。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素质教育,可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当然,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还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形成一种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我们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希望我们能够改变教育观念,不断研究深化素质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潜能的挖掘,发展学生的特长,真正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力争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融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当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