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启示

2017-05-09周迪

关键词:德育思想儒家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和社会道德的衡量标准,其德育思想的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是完善当前大学生德育路径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儒家 德育思想 大学生德育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6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项目批准号:16F26)、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SGH16H022)阶段性成果。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98-02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以对善恶的评价为标准,从传统风俗、社会群体行为习惯、个人的品行三者构成的社会关系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原则及行为规范的集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东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的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中也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希望。如何从当下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扭曲、诚信观念淡薄、自私自利、组织纪律性差等道德问题以及大学生德育教育难中寻求出路,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所蕴含的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方式

1.学思行三位一体

儒家的德育思想是通过其教育思想来完成的,这也就是说儒家的德育思想蕴含在教育思想中,如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中关于讲诚信的内容。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可以直接接受到以人伦道德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此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与学习并行的思考,学思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做到视、听、言、动的合礼,也即是德。至于行,则是学思之后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归为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对于行为的规范是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儒家思想将人从小到大的行为规范都专门著书以作为检验个体行为的准则,对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进行了规范,以实践道德来实现道德的教育目的。

2.树志与持志并重

对于志的修习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论语·子罕》中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说法,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对于志,即理想信念的重视程度。而孔子还指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2]”,则指出了个体树立做到“仁”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达到“无恶”,而“仁”在孔子看来就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在强调立志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对立志之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如孟子就指出了坚持志向不可“一曝十寒”和做到“仁”就必须要坚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

3.发挥能动与内省

在强调外在教育引导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教育对象要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开展自主学习,进而将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内在的自主行动,同时还要保持内省的自觉以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和“慎独”的思想,都指出只有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使自己做到“君子”和合乎“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能动的学习和遵从道并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防微杜渐,就能够做到礼而不逾矩。

4.师者以身行为范

儒家思想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体现于孔子的言论中更体现于其自身的实际行为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孔子指出自身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主张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同时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并以此来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做到以身示范的学习榜样作用。儒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在儒家看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老师要先做到“仁”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

5.中庸与情感培养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个体道德体现的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将中庸之道集中归纳对内的慎独自修和对外的忠恕宽容、至诚。作为儒家重要思想,《中庸》作为儒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伦理道德内容就成为学生修习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做到了“中庸”而不违背“礼”的准则,就是有道德。与此同时,包括中庸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还强调人的情感培养,这种情感的培养存在于人与人相处的关系上,如对长辈的“孝悌”、对朋友的“至诚”、对不知者的“不愠”,对待人接物的“礼”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体情感培养的规范和教育上的重视。

二、当前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

1.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及讲座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教育,主要形式有思想道德修养类通识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以及主题讲座三种形式。教育开展的平台有线上、线下两种,即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授和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

2.举办各类德育类活动

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各高校实际情况,高校都会开展相关类别的活动,如“学雷锋”等以纪念日为契机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诚信读书征文比赛等思想道德类系列活动、以相应国家号召为契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座谈类、汇报类、学习类、比赛类、公益类四种。

三、儒家德育思想下的当代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

从高校思政从者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的多元的。但是从教育的初衷和成果上来看,则有较大反差。这一方面是教育者自身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于接受教育的学生主体对德育教育的不接受和无意识。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教育成果停于表面,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接受和以此来进行自我约束的层面。结合儒家教育思想值得借鉴的部分,对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做以下探讨。

1.以教学为主导强化内省与行为教育

发挥教学的主导地位,深化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形成专业化的德育教学团队,防止课程内容的僵化和说教。在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以实践活动和课程为契机,加强学生的内省式教育,让学生从外在的行为方式到内在的思想上逐步接受,由浅入深、从外到内,使学生平时可能忽视的一些道德行为和观念慢慢變成自己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自我约束,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

2.以实际为出发点助学生树志与实践

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成熟以及接受到的多元文化、碎片式信息爆炸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多元的、具有不稳定性的心理特点,促成了学生存在盲目、茫然、不确定性的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和人生追求等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不空讲大道理,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为切入,如学生宿舍群体生活需要和谐才成生活愉快,通过引导让群体生活经验欠缺的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和包容心;如没有诚信就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让学生学会诚信不欺人等。通过具体情况的引导,让学生形成道德的意识,并通过实践来得到验证,以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志向。

3.课程内外教师以身为范树立榜样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言传身教”。德育教育,作为最终体现于实际行为上的教育,身教的重要性就更能体现。作为教育者自身要先能够做到师长所应具备的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可信度,让学生接受德育的内容。言行不一的德育教育不能为学生信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首先做到有“德”,言行举止处处体现“德”,一言一行合乎“德”,如此课堂上的德育才是有信服力的。与此同时,课外教师“德”的示范作用同样重要,因为课外才是“身教”的课堂,通过日常与学生的交流和接触,学生能更看到和体会到一个老师的真实状态,此环境下的教师如果能处处做到“德”则更能够给学生真实感和榜样作用。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教和所行合乎“德”,但是课堂外的老师却和课上相去甚远,则很可能推翻学生对于老师的认识,甚至颠覆了对于课堂教育的认识。因此,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应该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言行举止上都先做到“仁”和“礼”,才能够达到儒家思想里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生自觉的以德育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以陪伴式的道德培养为手段教育

陪伴式的道德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处处能够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存在,一种是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处在一个有良好道德的环境。这两点从操作性上来讲有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学生的课堂之外很难实时掌握,很难做到家庭教育式的陪伴;另一方面,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和信息量远远超出教师的掌握范围,外部的不良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负面影响很难把控。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从课堂外积极开拓德育教育的领地,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有效的手段是将德育的教育和学校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课堂德育和非课堂活动的其他校园德育活动进行挂接,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有连贯性的、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这种形式能够从时间上更为连续的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教育。

5.积极开展学生的中庸与情感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应适当加强中庸思想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守中”和合“礼”,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入到你学生日常行为相关的荣辱观教育,从礼义廉耻的角度来衡量和把握大学生的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的契合到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中。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体会到好的道德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能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对自己造成的日常人际交往和生活以及将来的社会生存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情感教育应该加深学生在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在校期间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关系的维系,让学生能够转变自身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尊敬师长等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情感教育的学习,找到自己所处的情感位置,使学生在对待人际情感问题时能够更加合乎“礼”,做到明礼义廉耻。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从诸多方面都给我们提出了借鉴意义,将儒家的德育思想和当下的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是有益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2]孔子著.论语[M].程昌明译注.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33.

[3]孟子著.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5.

作者简介:

周迪,男,西北政法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