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易经》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05-09全宏国

关键词:易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宏国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和价值准则,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易经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84-02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对我国古代思想精意做了高度概括和提炼,既有超越的特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行为意识的基本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论述实质上已经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中国哲学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对于确立和传播传统优秀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国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体现的是综合国力,是人民享有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产生于渔猎农耕社会的《易经》,不仅重视基础性的农业生产,还提出“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思想,发展商品经济,激活市场,各取所需,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国家要通过“损”和“益”两个途径,增强实力,“利用为大作”、“益之用凶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用于防灾救灾;对财富的管理,要做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管理好国家财富;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除戎器,戒不虞”,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始终要有忧患意识,时刻注意整修好军队兵器,以防不测之乱发生,最终确保国泰民安。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以民为主、为民做主、人民做主”。肇发于人类早期文明的《易经》虽然没有对“民主”做出全面阐述,但其人本思想为“民主”含义的演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成为后世民主思想的萌芽。“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思是说:君王体察天地相交的自然道理,促成天地化生万物之机宜,护佑天下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此外,“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容民蓄众”等,都有保护民众,团结容纳最广大民众的人本思想,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异曲同工之意。

文明,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易经》非常重视人文化成和道德教化,提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文”,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纹理、纹路,天有“天纹”,地有“地纹”,这些“纹”把天地装饰得多姿多彩。人类社会也应该效法此道,从工具服饰、语言文字,到各种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典章制度等等,都应该加以“纹饰”,才能使人区别于动物,脱离野蛮,显现出人之为人所特有的资质和风采。为了保障人类群体的生存发展,社会总要制定各种法律制度、道德信条“制止”着人类自然本性的无限制释放,使人们的欲求有所节制,规范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最终实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局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关于“文明”的阐释,直到今天,依然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和谐,是当今世界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易经》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就是《易经》所要阐发的大道,但阴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种物质力量和属性,而是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易经》用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宇宙运动的规律。当阴阳两个方面和谐平衡时就吉利;阴阳两个方面不和谐、不平衡时就不吉利;阴阳严重失和时,就会有“悔”、“吝”、“厉”、“咎”、“凶”发生。这种大道贯彻到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在《乾卦》中,阴阳和谐了,则“万物资始”,“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在《坤卦》中,阴阳和谐了,则“万物资生”,“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在《咸卦》中,阴阳和谐了,则“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下和平”。作为个体的人,当然也应顺应此道,在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身心的关系上,只要做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可以达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平、法制

“自由”一词在中国的古典论著中没有出现,它是近代中国的“舶来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一直就存在着。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论述,但纵观全篇,仍然蕴含着这一思想。《易经》的基本理路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沿着这一理路,把天道落实到精神和行动中,从加强道德修养开始,“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做到“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涵养“四德”,“承天而时行”,还要“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达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就实现了孔子所说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了。由此可见,所谓的自由,更多的是偏重于自律,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善至高境界,是一种精神自由,一种超越自我的理想自由,它的这种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经久不息的源泉所在。

平等,是《易经》思想的应有之义。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其目的是效法天道,“崇效天,卑法地”,循道而行。“有天地,然后又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在古人眼里,天地万物和人都为同一个界面,人类只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即使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思想,也只是逻辑意义上的“尊卑”。实质上,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基本前提下,强调的是万事万物各安其位的重要性。具体到人类社会而言,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映的就是这个“位”的关系,意思是作为君就得像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孩子要像孩子,各司其职,个安其位。从家庭男女,到社会分工,再到国家结构,作为个体的人,只有角色不同,职责不同,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并不代表地位和身份,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贵贱平等,天下大同”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和西汉董仲舒主张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有本质区别,“三纲五常”具有浓厚的等级贵贱色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理论基础。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在宗法制度下,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平,从《易经》视角来看,天道是公平的,“天道无亲”,它自自然然存在,不会厚此薄彼,但人类社会却不一样,老子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易经》认为,应遵循天道,提出“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益盈虚”观点,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深化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与人民共享。

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易经》中的法治思想相当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立法方面,主张“明罚敕法”,要制定公正的法律,实行公正的法治,赏罚要严明,法令要清楚。具体到量刑上,要“刑罚清而民服”,做到罪与罚相得当,不得枉法。法律的制定还要与时俱进,“君子以治历明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其次在执法方面,“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要明智、谨慎地适用法律,不能拖延。“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在审判过程中,必须明察秋毫,不能因疏忽而出现冤狱。还要避免严刑峻法,随意剥夺人身自由和生命,主张“赦过宥罪”,“议狱缓死”,有减轻情节的应从轻处罚,对有争议的案件,还要给犯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再次在法制教育方面,主张“发蒙,利用刑人”,“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不仅要对犯人进行改造教育,还应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普法宣传,以增强法制观念,减少违法行为。最后,“法治”还需与“礼制”相结合,“非礼弗履”,不符合礼制的事就不去做,自然就不会违法。

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行为准则,既是一种伦理概念又是一文化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易经》中没有提及爱国,但通篇的思想和主张蕴含了当代意义的爱国成分。在当代,《易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沿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路,积极作为,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以“血缘故土”为中心的反对分裂、加强团结的爱推及到国家民族上面,此时的“忠君爱国”,已经不是忠诚于一家一姓,而是所有的国家民众,当以“尚公爱民”的仁爱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担当,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当中。

敬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易经》坤卦有“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就是要对所从事的职业用严肃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真诚,用合乎道义的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兼具“敬”和“义”的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他必定得到人们的亲近和支持。乾卦有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通过整顿文教以确定其诚实的态度,可以此来保其功业。每个人在社会中立足,求得生存和发展,总要通过一定的职业途径来实现,个人价值也需从中得到体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敬业强调的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态度,实际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态度。所谓“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做到真正的敬业。今天,我们所讲的敬业,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更是为了使自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联结、相融合,从而履行自己的一份神圣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敬业精神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忠于职守、奉献社会的情感意志和精神力量,其最终的指向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所以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尤其注重诚信。《易经》力倡诚信之德,特设《中孚》一卦,讲“中孚”,即内心诚信的问题。“孚”是《易经》所阐发的为人安身立命的核心范畴之一。据统计,易卦爻辞中,有四十多处提及它。《小蓄》爻辞“有孚挛如,富以其邻”,以诚信建立联系,富而影响到他的近邻,这样才可以逐渐小蓄力量,慢慢得以强大。《家人》爻辞“有孚,威如,终吉”,强调在家庭成员之间也要讲究诚信,才能有威信,有威严。《需》卦辞“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狩猎以需,需要彼此间有诚信,团结合作,战胜困难。《易经》反复强调,只要人心怀诚信,即便是势单力薄,有遭受伤害的危险,或处于困厄之中,也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援助,从而逢凶化吉,履险如夷。孔子也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系辞》认为“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诚实守信是天道,人应该效法天道,才能做到“得道多助”。

友善的本义是指像朋友一样的友好和亲近。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善良友好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与基础。在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善以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待人、平等待人。《易经》中的友善思想是以“德”为前提的,就是肯定万事万物有其价值,尊重其存在的合理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具体体现,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像大地一样具有包容、宽容的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认为发自内心的善言可以动天地、感人心。团结协作是友善的应有之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談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强调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和团结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十三经》,北京燕山出版社.

[2]《老子庄子列子》,岳麓出版社.

[3]《十八大报告》(全文),2012年11月8日.

猜你喜欢

易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易经·序卦》探微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