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05-09刘铁军
刘铁军
随笔,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①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②笔记”。我却把这个词引申为:随时写点“东西”,“东西”就是随笔。
让学生一星期写一篇作文都难,更何况随时写“东西”?一些语文老师可能会这么想。是的,让学生写作文难。因为作文的门槛高,条条框框太多了。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是“皱着眉头,咬着笔头”冥思苦想,写出来的作文大都有“假、大、空”的通病。可随笔不同,它的门槛低,没有字数、体裁、内容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要求降低了,学生轻易就能完成,他们当然愿意写了。
比起强迫学生写出看似高质量却远离内心世界的作文,还不如随时写点贴近生活和心灵的随笔,让他们不断的练笔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怎样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从而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课前十分钟阅读”培养阅读、写作的兴趣
古人支:“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大量阅读,善于阅读,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积淀了文化素养,在熏陶感染之中丰富了我们的情感。
的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是现在的中职生除了上课读语文书,根本没有安排时间和兴趣读课外书。读课外书被看作是一种消遣,他们能自觉、用心地读,并且写下读书笔记吗?我想不大可能。
阅读太少,是学生作文干瘪、无味、空洞的最大症结。
“课前十分钟阅读”要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节语文课一打上课铃就开始读自已准备好(老师提供一部分,学生自已准备一部分)的课外书,充分利用好这十分钟,日积月累,效果应该是显著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一开始你会发现,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未养成——他们拿着书东翻西翻,十分钟过去了可能一无所获。这就需要老师用强化之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了。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学生:“要学会为自已创造内在的刺激。‘必须两个字往往是唯一的动力刺激。”我们也可以用“必须”要求学生的十分钟阅读。“1.必须阅读课外书籍;2.必须用心读进心里;3.必须有读就有写:或摘抄美词佳句;或概括文章大意;或品析精彩句段;或抒发读后感悟……”。
必须是痛苦的,而这种痛苦又是必须的。只有在痛苦中经受磨练,培养意志,逐渐把“必须”变成“我要”,兴趣也就在强化中形成了。
二、挖掘教材资源,以读促写
文本是最好的写作范例,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拿来没完没了地分析、讲解,生怕学生考不到。其实,这种推土机式的教学模式是费力不讨好的。我们应省掉多余的分析、讲解过程,用些时间来仿照文本写作。
这种写作是更自由的随笔。它或是某种修辞的仿写,如:《安塞腰鼓“……一样,是……”比喻、排比的仿写;《荷叶母亲》最后一段中“母亲啊,你是……,我是……”比喻的仿写……或是某种写作手法、技巧的模拟,如:《蝉》先抑后扬写作手法的模拟;《口技》侧面描写的模拟;《天上的街市》大胆而合理想象的模拟……或是课文的改写、续写、扩写,如《下课以后》(《最后一课》续写),《游行大典完毕后》(《皇帝的新装》续写);扩写《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改写《老王》、《我的叔叔于勒》……或是读完课文后的启示或感悟;或是对文章字、词、句、段的品析……
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找到一个“点”让学生适时写随笔。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及时进行写作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内心的表达需要,或引发回忆,或展开想象,或提出观点……既有话想说,又有话可说。
如果每次语文课上,都把写随笔当成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的写作也会逐渐由被动到主动,进而成为一种习惯了。
三、坚持写日记随笔,留心生活,发现生活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观察大自然,引导他们洞察生活,对社会的优美高尚要加以赞颂,与别人的苦痛同喜同悲,对肮脏丑恶的行为要敢于鞭挞。
一开始要求学生写日记时,他们可能觉得第每天生活枯燥,除了上课就是睡觉吃饭,没什么可写。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先关注自我:学习、生活、心情;再关注家人:父母、老人、亲朋;然后延伸到关注身边的环境:天气季节时令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班级同学嬉笑怒骂的趣事,邻里街坊的趣闻佚事等。《妈妈,你为何不理解我》近乎悲怆的倾诉,呈现了和长辈之间的隔膜;《课间六百秒》则是对课间十分钟热闹精彩场面的再现和对十分钟太少的感叹……一篇篇随笔日记,少了作文时雕琢的痕迹,但多了真实的感悟,体现了学生的真性情,真情感。
谁说中职生的生活是枯燥的?他们的思想如五彩的花蕊缤纷,他们的生活如斑斓的图画迷人!为什么每次作文中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呢?大都因没有写日记随笔的习惯,到写作文时早忘到九霄云外了。
日记随笔给学生搭建了积累写作素材的平台,学生一旦养成写随笔日记的习惯,写作文就不再是为“无米之炊了”。
四、老师参与其中,言传身教,激发写作热情
“律人先律已”,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已就该先做到。要学生养成阅读、随筆的习惯,我们自已是否做到了呢?
教师也应该有一个笔记本,里面是阅读笔记、生活随笔、教育叙事……我们要求学生阅读、写作的时候,自已也要阅读、写作。可以和学生读同一篇文章,写下自已的读书笔记和学生分享,他们在这样的分享中自然知道读书笔记的诸多写法。课堂上小练笔时,可以顺手拈来、即兴创造一些例文,生动的点拔通常可以让学生茅塞顿开……闲暇时,写下自已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示范,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理解学生的写作甘苦,更为我们自已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永恒的亮色,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教师重视学生的随笔,对他们随笔中的亮点,要用多种方式进行展评,以赏识为主,在中肯的的赞赏中,学生会找到自信和动力,更加笔耕不辍……。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写作文不再是一件令学生头疼,心烦的事,必须先让学生养成随笔的习惯——习惯成自然,那时的写作就该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