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带学生找到“感觉”

2017-05-09李高珍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材探究

李高珍

【摘要】“有数学头脑”的学生,才不会“脑袋不开窍”,才能有“感觉”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因此,教学中,必须寻找带孩子找到感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找到”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心灵开放”,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心领神会地自主探究,从而接纳知识、发挥潜能、输出创造。

【关键词】感觉 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21-01

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与其对数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的领会密不可分;教师对这种素养的培养,就要关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活动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有“感觉”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一、引导学生在接触教材时找到“感觉”

1.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教材本无"神",而我们教师就要设法给它以“生命”,让它有“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探索(弄个究竟)的心理需要。教学中,通过对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进行“梳妆打扮”,将其融入一个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下面的活动中去。如教学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问题:“为什么不能先算减法后面的加法,而可以先算加法后面的减法?”我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问题。而是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代表加法和减法,展开“加减法谁更神气”的辩论赛,孩子们眼前一亮,得出了许多论据。

2.让学生有“充满活力”的感觉。

数学知识(教材)本来是“冷”面孔,如果通过一些现代先进技术的“包装”,就会充满诱人的“活力”。如教学“0的减法”,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Flash动画:小猴佳佳在猴妈妈的带领下认真地管理着自己家的桃园。在它的精心管理下,桃树上已结出了诱人的果子,在收获的季节里,小猴们要有什么数学知识呢?生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满活力,思维特别活跃,印象特别深刻,对教材中的特殊运算规律也无须强记。

二、培养学生在养成习惯中找到“感觉”

1.在预习中找到感觉

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预习是初步的找感觉,预习不需要对内容理解得很深,只要知道这些新内容是关于什么的,学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就行。比如要讲鸡兔同笼问题时:首先一定要注意这类问题求的是鸡数、兔数,然后关心条件怎么给的。悲剧的事情是:“听着课感觉都听得懂,其实思路还不是很清晰”。结果课上完了还一头雾水。预习就是要让学生这种“思路不清晰”的感觉在课前自行产生,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就会知道目的所在,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关键点上,课堂上就知道针对学习的疑点理清思路,从而豁然开朗、视野开阔。这种预习习惯会不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在做题中找到感觉

通过做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的发现规律和联系。也许刚开始时在脑子里会显得模糊,但是逐渐地会发现你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举一反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感觉。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做的题型加以比较,然后进行归类。所谓的题型归类其实就是总结一下问题的条件和问法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不简单地是去思考某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各种题型的差异和各自的解决方法。学生具备“遇到一道某个知识点的题,马上能反映出这里面要用到哪些关系,要怎么解决”的能力,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找到自主探究下去的感觉了。

3.在纠错中找到感觉

学生如果发现错误的根源就找到了原来没有的感觉。教学中,我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就是“你的答案错了没关系,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你的答案对了还不够,懂得分析确切的理由才是真的对了。”我把这句话作为学生学数学的座右铭,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每天引导,养成一种思考习惯,就养成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科学、严谨、灵活的自主思维习惯,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深入探究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头脑”。

三、引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找到“感觉”

1.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有“感觉”

学生会背1米=10分米,1千克=1000克,1升=1000毫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但在作业、练习中经常出现:“1根香蕉重200千克,”“小英的身高1.5厘米,”“妈妈体重68克,”“一瓶墨水的容积是60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这是因为,只注重了学习的结果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却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让学生掂量一串香蕉、一根香蕉分别有多重,到水果铺和卖菜铺去实践称菜和称水果,远远比和学生空谈质量单位重要;当学生想不起来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时,让学生围一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土地来计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远远比让学生熟记单位进率更有意义。所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领悟数学内涵,学生才能有感悟地自主探究,从而心领神会地接纳数学知识。

2.搜集信息,在生活中对应用知识有“感觉”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最佳途径。

3.创新教材,在生活中对数学问题有“感觉”

選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贴近生活的素材,修改或补充教材,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4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2岁,那么老师几岁呢?(42)42也是一个数量,那大2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

总之,人无趣不乐,人无乐不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小学数学又相对比较枯燥,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找到“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心灵开放”,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心领神会地自主探究,从而接纳知识、发挥潜能、输出创造。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