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外语类大学商科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

2017-05-09鲜京宸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实训互联网+专业

鲜京宸

一、引言

2015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畅谈“互联网+”,极力推进其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顿时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那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实习就成为大学生实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现在正在成为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自然就成为肩负这一改革重任的工具。但是要在我国目前已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进行完全按照市场标准来衡量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存在着诸多的各类型的矛盾与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时不待人,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间节点上。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早在2007年就专门针对新形式下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颁布过相关的计划指导意见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在《指南》中明确阐述了其目的: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中的核心的要领原则有三条:1.兴趣驱动;2.自主实验;3.重在过程。当然,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为避免绕弯路,项目应该配备老师,但老师应该只是指导和辅佐的作用。

纵观我国金融财经从业人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基本素质欠缺的问题,懂国际金融结算的业务人员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4%,熟悉外汇会计、外汇资金运作等业务的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而且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不能适应涉外金融、财经业务的需要。而整个社会目前对国际化金融财经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现有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所培养的人才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应用型的既懂得财经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很强的外语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和全球性战略眼光的互联网技术复合型财经金融人才,成为了目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从以上目的任务和实施原则出发,总结具体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指导大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创新性实验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结合所授金融学、金融工程等课程,探索外语类院校金融、财经等商科专业学生实验、实践、实习的教学平台建设改革,从而为现有的财经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外语类院校财经专业人才的培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的途径,一方面推进外语类院校金融、财经教学改革,使其符合当前改革开放新常态对于财经专业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提高外语类院校非外专业的美誉度和品牌度,更加深入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成为地方外向型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另一方面,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推进,以教学改革推进商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建设具有川外特色的课程培养体系,使课程培养体系既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也符合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实验、实践、实习教学团队,为财经专业的实验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二.现状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的缺陷,造成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的高校教育普遍的认知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该是以理论教育为主,主攻的方向是对大学生的“脑”进行教育,且教育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教育,极少会去涉及触及前瞻性的理论知识的教育,更不要说会教授以动手能力为主的能力培养。而社会是在进步的,我们现在已经认知道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创新体系人才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人才,现目前的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将学生从创新性人才出发,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个性特长,推动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验实践教学功能,逐步成为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结果就造成培养的模式与培养的目标产生冲突,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等具体计划时就会不知所措。

(一)模式问题

第一,它是一种“分段模式”。“分段模式”将教育目标分解为几个方面的子目标并分别通过各自的途径去实现。其特点是德、智、体相互分割,偏重智育,使教育活动内部的和谐性受到制约,造成整体教育目标与分离的教育途径之间的矛盾。

第二,它是一種“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性、功利性很强的“专才教育”上,忽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单方面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专业口径过窄,人文与人格教育薄弱,知识基础不够宽厚,培养途径单一等, 结果就是出现很多偏才型学生。

(二)目标问题

1.目标同质化

传统培养模式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学生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强。但由于大学学习的总体时间有限,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有高低之分,从而要求就业能力有高低之别,如高级管理能力、高级技术能力、一般技术能力等。而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就业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专业人才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2.专业技能缺失

眼下,许多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延续传统的课程体系,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主要围绕专业来进行,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学科为主,强调学科之间纵向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课程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大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3.方法机械

虽然近年来各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国际贸易专业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机械的记忆和被动地模仿,使课程的实践性一直得不到充分彰显。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学生基本上是会说而不会做。

三.创新平台模式建设分析

(一)现实意义

中国加入WTO,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提供了新的平台,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金融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我国资本市场范围将逐步扩大到世界范围。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及金融财经的发展将全面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金融财经业将面临全球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的挑战。在这样的大前提大平台下,中国金融财经业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金融财经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财经人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金融财经业作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行业,人力资源是自身价值创造的最重要驱动者。这样的高层次的国际化财经人才符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将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在重庆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重庆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确立了在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和发展目标,并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体支撑明确为“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重庆作为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的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新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需要金融业发挥强大的助推作用,同时也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

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要求,重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涉及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把金融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在改善外部发展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明确了全市金融工作的发展重点和努力方向,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保障。

作为专业外语大学,一般都承担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和提升我校办学实力及水平的需要,在这一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将专业教育与国际通行的执业资格证的培训教育结合,探索“实验室+实践周+实习基地”结合的“三实”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与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一致的,而且有利于国际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办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这样的人才需求新常态,学校大力拓展非外专业学科建设,同时依托强外语的语言背景打造强语言背景、宽口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将语言与经管法专业结合,尤其是以围绕经济、管理、贸易、金融财经类的专业人才更应该成为这些建设中的重点和中心,这也完全符合教育部的新世纪经、管、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同时也符合本地建设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宏观布局。

(二)平台模式建设

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是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对而言的,它克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紧靠市场,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采用具有上述特点的新模式,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1.校内实训培养模式

校内实训培养模式是一种在校内建立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中心或虚拟仿真中心,开展实验实训的实践教育模式。校内训练模式有效运作的关键是按照实际生产经营流程设计且便于学生观摩、操作和虚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平台。校内训练模式是在学校可控条件下能给学生提供接近实战的训练条件,进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经济有效的模式。为了强化校内实训培养模式,可创建与本专业合作的实验室等等。

2.“实践周”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各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适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上要注重“应用”二字,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增设实操课程,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如国际贸易单证制作、金融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试验等;二是增加单一专业课程中间的实训环节和实训时间,专业课程一般可以采用7∶3的比例安排讲授与训练课时,即 70% 的时间讲授,30% 的时间训练;三是增加大学四年中的专业见习时间与专业实习时间。比如每学期可专设“实习实践周”等等。

3.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它是提高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最重要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学生走向企业见习实习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到企业进行短暂的考察、观摩、感受企业生活的见习模式和主要专業课程完成后去企业进行顶岗实战式的较长时间的实训模式。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就实训、实习场所和设备、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进行全面合作。具体做法是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共建实验(训)室。实训基地以平台教学为特色,项目开发训练为发展方向,学生在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进行理论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学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一是可以让学生亲临工作岗位,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正确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使自己的学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二是让 学生更加了解目标工作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企业需要的团队合作以及与人沟通交际能力等,在操作中明确自己的优劣势;三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使命和行业标准,以企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四是让学生在实习中找到自身与企业人才需要的差距,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

四.“三实”建设路径与价值

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学院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开展了许多探索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路径

1、课程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央地共建3D国际结算财务中心”科研平台的教育功能。继续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西部物流园、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苏宁集团重庆物流基地、浙商证券重庆分公司等),积极开拓校外集学生实践、实习、创业及就业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加强基地管理,通过规范运行、年度评审、定期回访,使基地成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为学校开放办学和与就业单位联系的有益纽带。

2、课程创新: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和人文素质课等作为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入国际执业认证课程建设,比如“ACCA”教学课程、“美国饭店协会专业课程”等国际认证课程,并组建专业的建制课程班,完成“二个认证”课程教学改革班的设立。

3、师资力量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导师,积极聘请外院教师或企业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

4、课程活动建设:

針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程序、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举办大型讲座及主题沙龙活动。邀请创业训练专家、企业负责人、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典型来校开展创业讲座,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或人力部门主管为学生开设就业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最新状况及企业运行最新动态。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学术活动周、课外研学周、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班会活动等)。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期货知识竞赛、“万人之上”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竞赛、“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三创”大赛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别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新和创业。

5、信息服务窗口建设:通过建立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为平台,建立主题网站和QQ群、各专业微信群建设,丰富网络信息服务。开展网上测评,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能力测试。加强与大学生创业密切相关的部门的沟通,依托创业指导站,为创新创业实践者提供专业指导、政策咨询。依托心理咨询中心,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增强创新创业信心。

6、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支持:设立学院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寻求学校资助、吸引社会资本、校友捐赠,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创业成果专项奖励,对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进行奖励,塑造一批学生创新创业典型。

(二)应用价值

(1)互联网+教育,突破地域局限

中国加入WTO,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提供了新的平台,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金融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我国资本市场范围将逐步扩大到世界范围。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及金融财经的发展将全面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金融财经业将面临全球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的挑战。在这样的大前提大平台下,中国金融财经业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金融财经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财经人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正是这样的大背景要求,就更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金融财经的实验、实训、实习的能力。

目前,采用固定教学地点、固定教学时间、固定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培养目的,所以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国际金融、财经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国际金融、财经运行和趋势有一定把握的学生,在业务操作上主要培养他们熟练地,熟悉外国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环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财经人才。这样的高层次的国际化财经人才符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将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互联网+教育的“三实”平台的建设将非常好的依托互联网技术,一举解决“三实”教学中的地域限制条件,即出了试验室就无法实验的地域难题。

(2)互联网+教育,创新解决需求导向与精准投放

依托互联网强大的记忆与储存能力,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学、审计学、物流、财管等专业发展,可以做到针对学生灵活、多样、多变的需求,解决其内在学习的需求,可以把我们的教学“三实”内容以合理方式,放置在互联网上,学生就可以做到需要什么实验,就可以做什么实验。解决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的难题。

(3)互联网+教育,创新整合各类课堂学习

“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而利用互联网的“三实”创新教育平台,以及“教学上云”等技术,可以合理的整合现有的慕课、翻转课堂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帮助学生学习。

(4)互联网+教育,创新突破实验课程时间、空间限制

作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殊行业,“即时”的特征非常突出,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即时”知道、“即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互联网+教育的实验、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建设就能极大满足这样要求。因为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依托互联网的即时传送技术,可以解决因为地理的距离、空间的间隔、以及时间的不同步而无法完成交易的难题。

(5)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难题解决方式

依托互联网+教育的“三实”平台,可以解决学生在“实践周”等短期实训中上手难、解决难等老问题,依托互联网的远程视频技术,可以让学生同时接收来自于老师的理论解释和来自于业界实训导师的业务解释,一举多得。

(6)互联网+教育,创新长期实习监管模式

依托互联网+教育的“三实”平台,可以解决学生在实习基地做长期实习中“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难以监管的问题。以前的学生实习在基地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与监管等问题是一个难题,而现在可以依托移动互联网终端(如智能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公众号、手机QQ等)就可以解决学生的即时理论难题、技术难题和监管与安全的问题。

五.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非简单地开设两门课程,而是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多方面因素。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实践平台、服务支撑、资金支持、考核体系等工作都需要全面跟进,这样才能使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发挥最大优势。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非常需要得到高校及其二级学院的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稳打稳扎做好配套工作,才能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商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JY164618)]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实训互联网+专业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专业修脚店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