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2017-05-09李红云
摘 要: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自编自演并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从唐代始至今日, 瑶族的文化传统始终处在不断的更新、继承和发展之中, 如今。瑶族长鼓舞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面临着更多的变化机遇和发展空间, 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还缺乏有效的挖掘。 本文主要通过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江华瑶族长鼓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对其传承和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旨在通过这一研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江华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它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如何科学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江华瑶族长鼓舞于2008 年 6 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 以娱乐欢庆为主, 兼有祭祀的内容。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是瑶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其主要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所有瑶族地区。
1长鼓舞的基本介绍
1.1长鼓舞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江华瑶族长鼓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瑶族祖先盘王在山上打猎,不幸被野山羊撞死在空桐树下,他儿子就抓住山羊,剥开山羊皮,砍了空桐树,做成长鼓来敲打,以告慰长眠于九泉之下的盘王先灵。后来发展到祭祀盘王、 庆贺丰收,甚至到官府告状都要打长鼓。史籍对瑶族长鼓舞也有记载,晋朝干宝在《搜神记》 中写到: “……用糁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 号,歌也,扣槽,敲打动作也。虽然写得不是很明显,但也可以说是边歌边击 “鼓” 祭祀盘王吧。到了唐朝,记载已经十分清楚。樊绰在 《蛮书》 中写道: “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俗三月八日为大节,以陈词享振铎击鼓师舞为敬也。” 。宋朝沈辽作的 《踏盘曲》 就清楚地描写了宋代瑶族民间舞蹈活动的实况: “湘水东西踏盘去,……乐神打起长腰鼓。”《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瑶族人民不断地将生产生活的实践加以艺术提炼,糅进长鼓舞中,使长鼓舞的内容不断丰富,艺术不断完善,成为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1.2长鼓舞结构与表演形式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可分为短鼓、长腰鼓、赛鼓三种。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一看就懂。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舉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由于瑶族进入江华地区的时间差异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等原因,便演变出多种形式的长鼓舞:盘古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舞等。
2江华瑶族长鼓舞开展成果现状研究
2.1政府导向的与支持
近年来, 在江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将长鼓舞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传承提到了“文化强县” 的战略高度,将瑶族长鼓舞的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江华瑶族长鼓舞渐渐地在群众中以广场舞的形式普及传播,而且也成立了江华瑶族长鼓舞培训基地和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沱江一小——全国首批中小学 “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2 进行赛事宣传
2015年11月举办了隆重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县庆暨第十三届中国瑶族盘王节瑶族长鼓舞赛。江华瑶族自治县借此县庆举办瑶族长鼓舞创作大赛,旨在鼓励长鼓舞工作者们能在继承原生态长鼓舞基础上加以艺术创作,更好的展示长鼓舞的表演魅力。
2.3进行旅游特色宣传
2016年2月,联合海外多家媒体全球直播老百姓欢度春节的故事,以“直播江华香草源”为主题将“香草长鼓迎贵客”作为一个单独的特色视频来进行介绍。表明江华县委、县政府旨在将长鼓舞发展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
2.4传承人的继承
江华瑶族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原生态长鼓舞传承人赵明华(师承“鼓王”李根普)已经73岁,平日主要是其子赵望生在大圩中心校作为一名老师教习和普及长鼓舞,在赵望生的带领下,大圩中心校学校也在努力争取成为县级瑶文化传承基地。
不可否认,近几年江华县委、县政府在今天的教学、节庆、旅游、传承人等方面都做了非常多的保护和推广。但是,事物是发展的,真正从这些方面着手之后,才会看到其保护中的不足。
3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现今存在的不足
3.1长鼓舞教学的断层
由于江华县中学没有设立长鼓舞培训课程,许多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不得不中止了长鼓舞的学习。绝大多数当地人或其亲友都表示这样间接性地学习不能完全掌握瑶族长鼓舞动作。
而以培训班为基础的传承途径(一般是短期性的和针对性的)则受到市场需求的较大影响,难以真正完整学会各种民族文化技艺和内涵。
3.2瑶族长鼓舞的模仿不全特性
长鼓舞较高的模仿不全特性、模仿失真特性和模仿偏移特性,即长鼓舞更可能表现为自身特质不能被完整模仿、外部模仿降低瑶族文化的特色品质和在不同传承环境下资源性质的异变.如 Teece 所言“自我的复制—在这里表现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不易,他人模仿更难。这进一步证明了瑶族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模仿不全特性。因此,为了商业旅游而复制的长鼓舞,短期的学习和了解的长鼓舞都不能真正的学习和发扬长鼓舞。
3.3涔天河水库扩建的影响
近几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了民生和经济建设进行了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扩建水库就要淹没影响一些乡镇,此次受到影响择址迁建的乡镇有水口镇、花江镇和贝江镇。
而贝江一直是具有原始风味的长鼓舞传承的乡镇,如今因为建设水库而整体搬迁,所有搬迁者都被规划入城镇居民的范围,这样,以前的乡村生活环境已完全丢失,代之而为城镇化的新式生活。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博弈不断演绎,所谓的调和只是放缓博奕的节奏和程度。也就是说,停下来不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发展的机会也不是唾手可得,对于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的异化问题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到,所以谋求更为妥当、周全的方式来实现搬迁或者在搬迁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应该是所有“拆迁队”都要考量的内容,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离不开独特的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再培育文化的因子将要耗费更多的资源。
3.4传承只流于表面
在江华县官方网站上只有简介瑶族概况的文章,大多篇幅都用于介绍江华旅游景区和招商引资项目,几乎没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及保护的文章。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调研机构对长鼓舞的历史文化资料整理进行全面整理,传承和发展推广长鼓舞的措施和策略并不系统,总是做一步是一步。对国家、省级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没有设立明确的财务机构,资金款项去向也没有公示。
4对今后江华瑶族长鼓舞保护和发展的展望
4.1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进行全面记录
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是江华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展示的专门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保存作用,从而提高对资料的检索和查阅。运用多媒体的记录方式实现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化、数字化,建立数字信息化资料数据库,是节省保存资金、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途径。
4.2积极抢占瑶族文化阵地
瑶族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瑶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瑶家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瑶家人民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调研,针对瑶族地区人民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加强对广大瑶族人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实际能力。通过开展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下乡、专题文艺演出、广播电视宣传等多种活动,特别是通过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瑶家民众真正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消除他们的顾虑和误解,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3用现代学徒制模式,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4.3.1现代学徒制
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4.3.2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遗产应该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因此,在范围上,生态博物馆不是一个建筑、 一间房子,而是整个社区。一般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整个社区既是博物馆又是旅游景点,采用了 “开发式保护” 模式。它所保护和传播的不仅是文化遗产, 还包括自然遗产。相较于传统的博物馆,它没有封闭的空间和橱窗陈列的展品,而更强调一种原汁原味的社区整体的呈现,一种活态的生存空间的展示。“生态博物馆” 是一种有效地保护文化生态的方式。
4.3.3現代学徒制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先通过专业舞蹈院校培养专业的瑶族舞蹈人才,再由长鼓舞传承人等老师傅进行传统瑶族长鼓舞技艺和文化的学习,最后输送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这样一个最初由政府支持的企业中去。江华瑶族大多地处山区,植被丰厚, 林木葱郁,树种和物种繁多, 景色优美, 是天然的氧吧。适宜在原地建设生态博物馆,开展民俗旅游,让外来游客能深刻感受到瑶族的特色生活, 即穿瑶服、讲瑶话、司瑶仪、行瑶礼、唱瑶歌、跳瑶舞。把与当地人生活紧密相关的盘王节、 长鼓舞、 打油茶、 瑶服刺绣、 婚丧礼仪在社区内展演,逐步推出特色民俗文化。推出民俗产品, 如瑶族刺绣、 特色小吃等,还可以用影视的方式,把湖南瑶族的传统民族文化记录下来, 制成光碟,各地游客都能带走, 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的瑶族文化。把节庆活动作为一种特色资源来开发,可以达到既保护传承瑶族文化又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5结语
对于江华瑶族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目前有些地区只对其表象进行了保护和宣传,并没有对其为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展开深刻地发掘和保护。笔者认为,开发必须以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为目的,不能打着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幌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添红加绿地异化,以谋取短期的利益。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更加完备的抢救和保护的条例、 政策,科学、 全面、 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江华长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可能促进保护与传承并自身建构起长效机制的项目,可科学规划并充分利用,以实现保护性开发或开发性保护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华邦.江华县志[M].民族出版社
[2]王丽萍.江永瑶族长鼓舞的传承研究[J].民族传统体育,2014(4)
[3]不可模仿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旅游经济绩效研究——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C].清华大学,2014
[4]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1997(7)
[5]林徽佳从分析连南排瑶长鼓舞的传承方式到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思考[J].神州民俗,2015(12)
[6]龙文波.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2009(4)
[7]吴静文.论湖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J].民族论坛,2013(5)
[8]何忠志.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传承,2008(1)
[9]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0]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7)
[11]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12]胡玲梅.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J].科教文汇, 2011(2)
[13]范泽容.湖南江华地区瑶族长鼓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C].中南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李红云(1992.01~),女,湖南省永州人,武汉市洪山区,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