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宝《赵城金藏》转运长治始末

2017-05-09郭存亭

文史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涉县长治国宝

郭存亭

提起《赵城金藏》,我们都知道这是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称北京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据专家讲:现存的《赵城金藏》共4330卷(卷轴装),在文物学、佛学、印刷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极高,它几乎涉及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天文、历算、医学、艺术等领域。2006年央视4套录制的“国宝档案背后的故事——《赵城金藏》八百年始末”播出后,金代潞州长子县女子崔法珍“断臂募捐刻经”的这一古典传奇,才为众人所知。且不说国宝在八百年漫长的历史中所遭遇的劫难,仅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垂涎与国民党的争夺,就使国宝《赵城经藏》几易其手,历尽多次转运才最终回到人民手中。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国宝《赵城经藏》曾转运在当时驻潞城县第五区高家庄的北方大学,也就是今天的长治市郊区高家庄村。

常村洪济院与《赵城经藏》的情缘

崔法珍“断臂募捐刻经”这一古典传奇,相传发生在金代的潞州长子县。崔法珍自幼眼疾,是广胜寺的住持给她治愈了疾病。从此,崔法珍立志要为佛门作出贡献,于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开始断臂劝募;她从河津出发,过黄河到陕西再转山西,先后历经了太平、解州、安邑、夏县、翼城、猗氏、荣河、万泉、临汾、芮城、平陆等地,她劝募的行踪路线在《金藏》跋文年序中有详细的记述。崔法珍历经24年,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劝募完成,然后在解州的静林山天宁寺动工雕刻了大藏。崔法珍主持刻印的大藏经是以北宋《开宝大藏经》为底本雕刻的,全部经卷总共1379部6943卷,达6000多万字。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雕刻印制完成。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了金世宗的接见,并在圣安寺设坛为她授比丘尼戒。两年后,崔法珍被赐封为紫衣弘教大师。

《赵城金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据民国学者蒋唯心的《<赵城金藏>雕印始末考》记载:“僧人为雕工,各卷行间散见名字。寺院地点可指者。”蒋唯心在文中详细列举出了全国参与雕印金藏的寺院,其中山西的寺院有:“太原惠明塔寺(阿帙),文水寿宁寺(家溪二帙),汾州治平寺(碑帙),西河宝峰寺(勒帙),平阳路之潞州某寺(是帙),潞城洪济院(正帙)。”这里提到的潞城洪济院,是指今天的潞城市辛安泉镇常村的洪济院,也就是说该寺院的僧工曾参与了《赵城金藏》雕印。潞州某寺到底是指哪个寺院,还需研究考证。潞城常村洪济院的僧工参与《赵城金藏》的雕印,这是潞城与潞州女崔法珍“断臂募捐”一事的唯一相关记载,也算是常村洪济院与《赵城经藏》的一段情缘吧。在潞城辛安泉镇,至今还遗存有金大定年间户部颁发给常村洪济院的《牒文碑》。

北方大学西迁长治后接管《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在800年的历史长河中,曾遭遇过无数次劫难,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抢夺和保护的斗争,可以说是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硝烟的“国宝”,在北方大学的保护下,最终于1949年从涉县被安然转送到北京国家图书馆。

1942年春,早已对《赵城金藏》垂涎三尺的日本侵略者派出一个所谓“东方文化考察团”,企图抢夺《赵城金藏》。我八路军敌工人员获得了日寇抢夺《赵城金藏》的情报后,太岳区立即发电延安向党中央请示,接到中央要求保护《赵城金藏》安全的回电后,农历3月13日晚,太岳区主力部队封锁了日军通向广胜寺的道路,赵城县游击大队组织民兵、游击队员在广胜寺僧人的配合下,将藏经分装在麻袋中,身背、肩扛运下霍山,再装到牲口驮筐中转移到太岳军区。“五一”大扫荡期间,地委机关的同志带着经卷在马岭、泽泉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反扫荡战斗结束后才把经卷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保管。八路军保护国宝的消息,于1942年7月6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 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国宝脱险的经过。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保证藏经的安全,太岳区派人把经卷运到山势险峻的棉上县,藏在一座废弃的煤窑里,指定专人保管。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中央决定将《赵城金藏》调拨我党建立的北方大学管理保护。据《潞城革命老区》记载:“1946年1月5日北方大学在邢台正式成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任校长。”北方大学是解放区第一所院系比较齐全、规模比较大且比较正规的综合性大学。当时,学校设工、农、医、财经、文教、艺术、行政等7个学院和历史、财经两个研究室。校址最开始位于河北的邢台市南关西中华基督教会旧址和市西郊的“新兵营”,范文澜校长为中央委派。1946年6月,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这年8月,蒋介石企图从郑州、石家庄南北两面进攻解放区,打通平汉线。边区政府为了使北方大学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免遭战火,决定迁移校址。

1946年10月,北方大学奉命陆续迁往边区太行行署辖区内的潞城县高家庄等地。高家庄位于长治北郊、潞城的西南边陲。据《潞城革命老区》记载:“1945年10月至1946年9月,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校部设在潞城五区高家庄天主堂堂院”。北方大学奉命由邢台迁潞城县后,校部就设在潞城县第五区高家庄(现长治市郊区马厂镇高家庄)的天主教堂原军政大学校址继续办学。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将《赵城金藏》调拨北方大学管理保护。也就是说,北方大学是在西迁至山西长治(潞城)的高家庄后接管国宝的。

还原《赵城金藏》转运长治的那段历史

2009年7月25日的《邯郸日报》刊载了《国宝<赵城金藏>在涉县》一文,其中写道:“1946年秋的一天,从太岳行署的驻地——山西省沁源县,有20多头牲口驮着装有《赵城金藏》的42个木箱翻越太行山脉主峰,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太行行署驻地下温村,把42个木箱卸在一个天主教堂里。”显然这里的记载强调的是国宝直接由沁源运至河北。笔者查看了好多媒体的报道与河北相关资料的記载,都说《赵城金藏》是直接由沁源运至河北的。后来查阅了大量的潞城地方资料,都无相关记载;在查看《长治大事记》时,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赵城金藏》抢运出来后,先是存放在沁源县的一个山洞里,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又辗转到长治市高家庄北方大学,再转运涉县温村。”原来,国宝转运在潞城的高家庄是有历史记载的。

1946年10月,北方大学西迁潞城高家庄时,已是北方太行山的深秋季节。从2009年7月25日的《邯郸日报》刊载的《国宝<赵城金藏>在涉县》一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报道与《长治大事记》的记载是相矛盾的:1946年秋北方大学已经从河北迁至山西潞城,又怎么会把《赵城金藏》从山西再转运至河北呢?虽然《长治大事记》的记载比较简短,但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与北方大学的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是可以还原国宝《赵城金藏》从沁源转运的这段历史的。

为了保护国宝,当时中央决定将《赵城金藏》调拨北方大学管理,分析其原因有四:一是1945年上党战役胜利后,长治地区成为全国最早的解放地区。二是北方大学的校长范文澜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于1940年1月到达延安,就成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接着他就开始撰写《中国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上册(上古到五代)于1941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1942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于1946年出版;而上、中册合称《中国通史简编》。再之,范文澜对文学、经学等都很精通。三是北方大学迁至潞城后,校部所在高家庄的天主教堂附设有教会的修道院,占地面积很大,外国传教士在这里修建的建筑除高大的教堂外,其余的多为二层楼房。四是从沁源到潞城高家庄,路途并不是很远。所以说,北方大学所在的高家庄完全具备了保护国宝的条件。这样,中央才决定把国宝转运至潞城高家庄北方大学驻地。1948年5月,北方大学重新迁回邢台时,《赵城金藏》随着转运至河北。转运的路线是:从潞城过黎城,出东阳关到河北的涉县,当时的涉县也属于太行区。根据在高家庄保护国宝《赵城金藏》的经验,在转运至河北涉县的温村时,把国宝就地存放在该村的天主教堂内,范文澜还派张文教随行看护。后把经卷转至常乐村,最后交太行行署代管。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于4月30日国宝正式移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成为我党拨交北平图书馆收藏的第一批珍贵文献。至此,《赵城经藏》运交北平图书馆保存,结束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人民日报》于当年5月21日头版登载了《名经四千余卷运抵平市》的消息。

由上分析不难得出,国宝被救出后转运之地有:沁源——长治(潞城)高家庄——涉县温村——涉县长乐村——北京国家图书馆。其中,转运在潞城的时间是1946年10月至1948年5月。

如今,北方大學校部在高家庄的旧址保存完好,重新修建的教堂依然高高矗立。

猜你喜欢

涉县长治国宝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漫话国宝
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在长治成立
基于AHP法的长治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国宝收藏:朱旭佳
涉县花椒常见几种虫害及防控技术
核桃高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