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务公开特点与展望
2017-05-09吕艳滨
吕艳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全面部署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与往年不同,本次发布的要点虽然也强调了多个领域的公开要求,但亮点却在于更加明确了政务公开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要点向各级政府传达了一个重要信号,即政务公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知晓政务活动的实际需求,更是推动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今后的政务公开将是集公开、解读、回应于一体的立体式公开。
首先充分体现了服务深化改革的理念。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让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让各类主体自主决定自身的活动。但这绝不是政府不去管就可以实现的。各类主体只有充分理解政策走向、监管动态、社会发展形势、市场变化等,才能对自身活动的风险有充分的预期并作出理性的选择,权力才能放得下、接得住。此次发布的《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提出加大财经政策、实施情况等公开的力度,就是要把市场监管方面的政策走向、实施效果、市场情况等告知市场主体,让其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有充分准确的预期和判断,以便做出准确的市场活动决策,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
第二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重大轉变。传统的管理都是政府通过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以及对市场和社会的各种干预,直接作用于行政相对人或者市场,一则管理成本高,二则对市场和社会的干预较为直接,三则易因直接干预引发政府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此次发布的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强调更多的是要做好政策、项目信息、重点领域的数据信息公开,其深意是要通过全方位的公开让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对有关领域内的政策走向与实际状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的预期,并自行选择趋利避害的方式方法。换言之,是要通过深化政务公开,变以前政府直接管为今后政府间接管,变政府的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更加强调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这是政府监管理念与方式的重大转变,表明政务公开已经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手段。
第三充分体现了公开、解读、回应三位一体的理念。过去,政务公开工作主要侧重于公开,对于公开的效果缺乏足够的关注。今后,几乎所有领域的政务公开都要求在公开的基础上做好解读,让群众听得懂、看得到。不仅要发布权威信息,对于重大政策、重要的数据和结果,还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进行解读,让其有获得感。而且,还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群众通过舆情、咨询投诉等渠道反馈出来的热点问题,政府还应当消除鸵鸟心理,主动、及时、准确地作出回应和反馈,消除群众误解。特别是,在信息发布环节,还要尽可能通过收集到的舆情等掌握社会关切的重点,分析研判政务公开的舆情风险,有针对性地做好公开与解读。政务公开工作不再是被动的公开,而是要做到公开、解读、回应有机统一、三位一体,找准群众的需求点,提升公开效果。
要搞好政务公开,必须清醒认识政务公开的意义和作用,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2017年,落实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各项任务,则务必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全面总结政务公开的成效,尤其是对保障改革、提升服务、打造新型和谐政民关系的积极作用,并运用到培训和宣传中,让各级干部及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公开的意义,提升公开的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第二,细化政务公开的标准。借鉴北京等地梳理主动公开清单、摸清家底、明确公开责任的做法,组织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公开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公开标准。应以国务院部门牵头梳理本系统的公开清单为主、以各地方政府编制本地方的公开清单为辅,推动各领域政务公开管理的清单化、精细化。
第三,探索公开、解读、回应有机结合的模式。在政策草拟阶段,凡不涉密、公开不会造成社会或市场波动的,应在公开草案征集意见的同时,做好解读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政府问政于民的真诚与决心。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应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一一作出是否采纳、为何不采纳的反馈。对于一些重要的非政策类信息,如统计数据、财政预决算、审计报告等,应重视解读工作,用群众喜欢看、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与之交流。逐步探索立足舆情、网站互动、咨询投诉渠道等收集掌握群众关切的机制,及时准确研判政府管理及信息发布的舆情风险,做好应对预案。
第四,处理好公开与新闻宣传的关系。政务公开应以发布权威、规范的政务信息为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涉及履职情况的政务公开方面,应强调按照相关信息的要素全面、规范地发布信息,提升政务公开的权威性,避免以新闻动态等方式替代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但这并不排斥政务公开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应利用新闻媒体生动活泼、受众广大、传播力强等优势,将权威的政务活动和结果信息转化为媒体语言,广为传播,提升政务信息的到达率。各级政府机关在做好本机关公开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借助新闻媒体、两微一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传播政务活动的相关信息。
第五,将规范权力运行和深化政务公开同步推进。如果管理不规范,公开得再漂亮、回应得再及时,也不会换来良性的政民互动,甚至在连公开的底数都无从知晓的情况下,公开很可能成为“花架子”。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控,依托在线办案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做好公开工作。
第六,提升政务公开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切实加强政务公开专门机构建设,逐步整合网站管理、两微一端、回应热点等职能。按照总体人员编制只增不减的要求,充实专职人员到政务公开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