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佛教研究

2017-05-08刘锦程于海旭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寺院商业化

刘锦程+于海旭

【摘 要】近代以来,佛教界产生了巨大变革,寺院管理体制的改变紧追其后。坐落于现代都市中的寺院,为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寺院中有了商业活动,部分寺院推出自己的“寺院产品”以迎合这种“精神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都市佛教;寺院;商业化

一、简析“都市佛教”

“都市佛教”概念的提出,是试图以活动的区域为标准将佛教场所做结构性的划分①。显然,这种粗糙的分类在逻辑上并不周严。至少依此标准历时地看,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并不是截然二分而无交集的。追本溯源,都市佛教这一概念缘起于近代以来,社会巨变之下,佛教内部对于世俗化这一趋势的应对。

先后由太虚大师和印顺大师等高僧阐发和显扬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是在西方启蒙理性思想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性极大地促进了世俗化的进程。一方面,宗教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失去了其特殊地位,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个人信仰受到一定冲击。为了契合时代,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概念,人生佛教强调以人为本,面向现实人生而非自限于修行来世,佛法修行既应出世又应入世,即世间求解脱②。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基础上,印顺法师又发展出了“人间佛教”的概念。印顺法师亦有感时弊,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基础之上加以阐发和修改,加上其致力于印度佛教史及唯识学之研究,故而提出:人间佛教既应契机,但不能偏废,在契应根机,随顺时代的前提下还应该契合正法,否则可能会导致佛教的庸俗化。台湾星云法师、圣严法师等人将人间佛教的思想付诸实施,形成了台湾独特的佛教景观。而大陆地区的人间佛教,虽经过赵朴初等人的重述和提倡,但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带动社会各方面深刻改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宗教在社会子系统中专司社会群体精神生活的调节,中国两千年以来的佛教传统和迫切的社会需求使得当代佛家不得不承担起这一重任。在此背景下,自民国以来一脉相承的人间佛教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都市佛教。严格意义上的都市佛教概念是由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提出,他认为都市佛教指的是: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 ,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③。由此定义可以推知,觉醒法师所提出的都市佛教,一方面是建构在太虚、印顺等前辈高僧所提出的人间佛教基础上,另一方面又是对人间佛教概念的进一步限缩。按觉醒法师之意,都市佛教可谓是人间佛教的新形式。

具体而言,都市佛教的概念还需与其他类似或者相对的概念做出区分才能进一步体现其价值。首先,都市佛教不等同于“都市寺院”。诚然,都市寺院作为现代都市中僧团弘法利生的主要依托,同时作为广大市民认识和接触佛教的直接媒介,构成了都市佛教的重要部分甚至最主要的部分④。其次,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有区别也有联系。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的区分由来已久,在近代以前,城市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稳定的情况下,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因其地域不同而具有明显区别,但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快速蔓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二者界限越来越模糊,山林佛教的发展可能更趋于内向。

二、国内都市佛教发展概况

都市佛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实践先于理论的,这取决于都市佛教的一大特征,即其政治化属性。党与宗教作为统一战线合作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发展是政治工作的必要,而这一点同时又符合都市佛教入市和“人间化”的特点,政教不谋而合,因此说现实意义上的“都市佛教”发展有着政治性的诱因。但是仅靠佛教组织,从佛教协会到佛教教派到具体的寺院自发地进行都市佛教的实践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比较来看,台湾的“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作为借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政治环境改变,佛教界人士趁此机会大力践行印顺法师提倡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发展传播,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各大寺院法师亲身讲学,僧众及居士信众更是善于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和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因此,提出并明确都市佛教这一理念十分有必要。有了相关理论支持,才能在实践中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值得肯定的是,有关于都市佛教概念的讨论自2000以来一直是佛教理论界的热点问题,相关的文章论著、学术研讨会都得到了学界教界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是佛教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三、都市佛教的比较研究

现代化的趋势是全球性的问题,而佛教出世与入世的争论以及面对现代化的处境也是大同小异,因此也可以略作比较。泰国与中国的语境可能正好相反,处于两个极端。泰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立佛教为国教的民族国家。在君主立宪制整体当中,作为国家代表的泰国国王以及其皇室,是必须笃信佛教的。毋庸置疑,佛教在泰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意识形态统一带来的稳定,以及佛教参与社会福利与文化教育带来的社会福利提升。这一切都建立在佛教充分世俗化的前提之下。尽管泰国的佛教是典型的小乘佛教。但是面对现代化的趋势,其借助本身的国教地位,或被动或主动地发挥着都市佛教的功能。泰国佛教的问题不似中国,需要充分“人間化”,反而应该是 “去人间化”。在这种趋势之下,外部的观察可以发现:中国佛教所孜孜营求的都市佛教的成熟甚至“过度”形态已经在泰国存在多时。泰国的都市佛教,建立在国民信仰充分一致和国家支持的前提之上,我国没有这种土壤,但是这正是提倡和发展都市佛教的原因和动力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市佛教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是佛教维系生存的必要手段。而寺院的商业行为和都市佛教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关联。寺院的商业行为提供了都市佛教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必要前提;都市佛教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寺院商业行为,而且也为寺院的商业行为提供了可能。因此,寺院的商业行为和都市佛教的发展应从相互关联的角度进行分析。

注释:

①见纪华传《都市佛教与大乘菩萨精神》,载《都市中的佛教》,觉醒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39页。关于“都市佛教”的概念,纪华传考证其首出于日本学者塚本善隆,塚本氏将佛教分为都市佛教、山林佛教和平民佛教。

②王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载《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第28页。

③ 刘旭:《“都市佛教”辨析》,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43卷,第63页。

④ 刘旭:《人间佛教的新形式—都市佛教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第37页。

基金项目:

本成果受“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资金支持”项目编号:2015SSCX187。

猜你喜欢

寺院商业化
加氢站生存怪现状
Fantasy and reality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宽恕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