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艺术的几点思考

2017-05-08张哲

魅力中国 2017年1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时代背景个性化

摘要:当代艺术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规则的打破,而是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情感,在社会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且实现自我超越,这样就会在社会和时代艺术语言共性里找到自己艺术语言的差异性。

关键词:时代背景;个性化;情感宣泄;审美价值

中国的理论界对当代艺术的概念至今仍有争论,光从时间上区分,说法就有三种 即在思想上反应当下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归根到底就两大特点,一是时间性,即时代的阶段性划分,二是观念性、反叛性,即创作的理念是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既定秩序的挑战和打破。

在目前的多元化艺术发展趋势下,给时代性的艺术下定义,一定是不准确的,尽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界定和区分。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些艺术形式能够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它一定是符合这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姑且我们把艺术理解为商业社会的一种精神消费(有消费就会有生产,同样我理解艺术也是一种变相的生产力)。例如现在火热并拥有大量拥趸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富含带有政治意味的调侃和社会性的自嘲,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图像符号都具有商业性质的易辨识性和可复制性。因为政治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品越来越多的商业价值被人们所看中,当代艺术便形成一种跟风的商业潮流,以往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艺术史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主线,时间是坐标轴。姑且把艺术的历史比作海洋,一个个能够反映时代的艺术作品或者艺术事件就像浪花一般被推起来,成为具有坐标意义的符号,记录着当时社会的艺术面貌。但艺术作品固然是能够反映社会形态的,但这并不代表艺术作品对时代和社会的迎合,艺术是会有潮流的,但有潮流不代表我们一定要追赶。

西安美院老院长杨晓阳先生有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美术在近200年来,无论是从技术、材料,还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上都在‘大踏步地向前走,每个时期都出现了很多领军人物,可谓是‘大繁荣、大发展,但从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中国美术的真正内在需求和要求则是‘大提高。”按照艺术史的常规逻辑来看,我的感觉却是中国美术恨不得用3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300年走完的路(此处的东西方并不是完全意义概念上的划分,崔健《自由风格》一书中有段话我颇为认同:“西方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艺术是西方的,只不过看到他们成功后,我们把他们称之为西方”。在艺术上,我反对概念性的定义中西方,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成功的路千千万,我们为什么总是选择走别人的?再走下去,当代艺术快要走到“死胡同”了。

请原谅我过激的使用“死胡同”一词,但我觉得艺术家既不是妖魔鬼怪也不是佛祖上帝,就是个“人”而已。人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社会性,认识论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最明显的特征是人的共性。曾今有位艺术家的话我很认同:“艺术家创作,做好自己就行了,然后等着被社会选择,因为人是无法选择社会的。”我很欣赏这位朋友谈及创作时的心态,颇具大师胸怀。那么在人的共性里,艺术家传递的又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认识(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应该与哲学、科学、宗教并列),一是情感,而这两点传递的,恰恰是又是共性,艺术家的创作只不过是共性里的差异性。

而支撑着我们传递认识和情感的就是艺术的语言,语言同样具有共性与差异性(这其中就包括民族语言、地域语言、文化语言和时代语言等等),但无论如何划分艺术语言都会有其自身长期形成的一种语言模式。这里我可以举上几个例子:

一、柏拉图的“模仿说”( 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模仿说” (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发展。可以影响到古典主义美学里“以真为美”的艺术语言。

二、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于“道”(“道”我理解为追求的真理与事物的本质)的追求上升至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境界,终至于“无”(这里的“无”我理解为“有无相生”,并不是指没有,而是指没有界限,无限大)。这种哲学和美学的理念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的艺术语言。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潜意识与梦,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存在的对立面是本质,存在首先是个过程,即生成或诞生,而本质是恒常如一的性质,是一种终极的结果。它强调了艺术创作的过程性,而不是追求结果的意义,就如同人活着是一个诞生的过程一样)。影响了现代艺术(尤其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语言。

四、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艺术作品即物理符号,传达必须借助传达媒介的客觀存在,否则被传达者就无法意识到这种媒介;必须假定传达者与被传达者具有对外部现实相同的感受,否则传达者就可能产生不同于传达者的情感,从而无法重建传达者心中的表现)以及卡里特对其的补充和限定(“许多艺术创作只有在自然对象明显时才能完成,其中某些需在挥洒画笔于画布时,另一些则有赖于对人为组合起来的声音的实际倾听。”摘自卡里特著《走向表现主义的美学》),影响了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语言。

例子就简单举这么四个,可能有说的失于偏颇或者表述不清的地方,不过没有关系,这里我表达的是我理解的艺术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在这些我们熟知的艺术语言背后,都有其长期形成出来的语言模式,以及无数的后继发展者和超越者。所以当这些语言模式下创作的艺术品一经出现的时候,我们马上就能明白它要表达什么,或者传递什么,马上就会有人产生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艺术语言带给我们的美学标准和评价体系,在这个标准和体系中,我们来谈论和评价一件艺术品的美丑与水平高低,然后完成自己与作者的共鸣与价值定位。

可是让我苦恼的是目前的当代艺术把于我们熟知的语言敲的支离破碎,我想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之共鸣,就不得不听作者不知所云的理念论述,或者看艰涩难懂的文字介绍,等到我听完看完的时候,才发现甚至已经失去了再看一眼原作的兴趣和耐心。这些,让我感到无比的困惑。但是我这样说也不是把当前所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一棍子打死,在我看来,当代的艺术中还是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现,他们的一些作品还是颇为令人称道。

在这里谈到当代艺术对已有艺术语言的打破,并谈到到我的感受的时候,我的观点并不是说我们的艺术创作要因袭已有的艺术语言,因为社会和时代是在变化的,我们是活在当下时代的人,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个“人”,具有社会共性的人,我们需要的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情感,在社会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且实现自我超越,这样就会在社会和时代艺术语言共性里找到自己艺术语言的差异性,我们不能视共性于无物,视人性于无物,艺术创作不是投机倒把,艺术创作不是做生意(尽管我前边曾说过艺术是生产力,艺术需要消费,但艺术创作不是迎合,不是填缺补漏),艺术创作生产的是良心、情感与人性,不是生产“妖怪”。

参考文献:

[1]书名:走向表现主义的美学。作者(英)埃德加·卡里特*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1990 - 09

[2]图书名称:梦的解析作者:[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时间: 2016-04-19出版社:译林出版社译者:贾 宁

[3]书名<西方哲学史>作者 G·希尔贝克 / N·伊耶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7-1

作者简介:张哲,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在读研究生,2010年至今任教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任陶艺专业负责人,工作室主任,绵阳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时代背景个性化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