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7-05-08陈勇
陈勇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科目。为了很好地促进学生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学生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很多则是死记硬背,为了应付考试,能落实得到真正的“德育”教育的则很少。为了很好地改变这一现象,教师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们都能够充分的理解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高年级;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小学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孩子身心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普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我国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担负起了学生健康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重任,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且在分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因而,它再也不是“副科”了,并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的内涵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从而达成双向的共识和共享。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只有师生之间达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状态,才能促使双方观念和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向对方的思维方面靠近,并产生思想的碰撞,促使思想情感和认知得到升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主体形象。
三、组织合作交流,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1.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让他们多交流、多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进行消化吸收,知识上的疑惑能够及时很好地消除,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改善教学质量。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课上的学习交流之外,师生之间还应该多一些生活上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关系。沟通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做及时的调整,对于每个教育环节都要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討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要注意对教学氛围进行营造,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只是为了完成授课目标进行教学,只是简单的把课本知识作为授课的重点,而这种教学方法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甚至还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实践证明,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有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然则教无定法,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远不于此,不能只是守旧以往的老方法、老经验,而是要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究。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交流探讨,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全面提升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莲香。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J].学科教育.2011.
[2]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3]《新课程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金城江区小学校本资料),2009.08.
[4]石海山.《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教师》,2011.09.
[5]姜丽荣,王先娟.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J].东方青年,2012(12)
[6]江美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方法初探[J].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