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三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2017-05-08马国胜李玲宣雄智
马国胜+李玲+宣雄智
摘要:采用SWOT分析法,对苏州市“十三五”期间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来自内外部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构建了由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等4种战略构成的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的3条基本原则:城乡一体,服务城市,留住乡愁;精致精准,优质安全,生态高效;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传承文明。建议功能定位于生态第一、生活第二、生产第三的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
关键词: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战略矩阵;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32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4-0307-04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苏州市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由1980年的37.43万hm2锐减到2010年的 22.22万hm2[1],2015年又锐减到20.81万hm2。到2020年,苏州市基本农田面积将进一步缩减为20.53万hm2[2]。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8.1%下降到2015年的1.6%。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耕地面积逐年锐减的新常态下,苏州市未来的现代农业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借鉴企业发展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苏州市农业走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进行科学分析,希望对“十三五”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苏州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为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提供理论支撑。
1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原本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竞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3]。S、W、O、T指的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近年来,已有不少用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先例,为不同地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支撑[4-8]。
2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
自“十一五”开始,苏州市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生态林地)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崭新面貌和区域性、都市化的鲜明特征。
2.1农业主导产业更加注重产值和品质
由表1可见,截至2015年,粮食、猪牛羊肉、蛋禽、水产品等传统行业产量全面下降,但苏州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为41520亿元,与2010年的271.29亿元相比增长幅度达到5305%,体现出注重传统行业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和产值增加,仅优质水稻一项,种植面积就达到7.48万hm2,单产达到9 024 kg/hm2,創出历史新高。由表2可见,2004—2014年,苏州市农业主导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增长139.38%,增幅最高的达到了386.48%,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同时,以第一产业为依托的服务业等农业相关附属功能产值比重扩大,农业服务业产值增长140.66%。
2.2“四个百万亩”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苏州市按照市人大关于有效保护“四个百万亩”,进一步提升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决定,着力推进“四个百万亩”主导产业的落地上图工作和产业发展布局等基础工作,构建了“四个百万亩”政策支撑体系框架,建立了“四个百万亩”动态长效监管机制。截至2015年,苏州市完成“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面积27.54万hm2,其中优质水稻7.48万hm2,特色水产6.87万hm2,高效园艺6.46万hm2,生态林地6.73万hm2,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表3)。
2.3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
截至2015年,苏州市累计土地流转占承包耕地面积的90%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达到92%。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已建成15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认定29个市级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7.06万hm2,农业规模化加快推进;拥有18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 535家农村“三大合作”组织,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 580元,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表4)。苏州市现代农业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产业特点,基本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
2.4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启
到“十二五”末,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合作农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苏州市农业规模经营的新业态,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 10.88万hm2,所占比例达到68.5%,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达到88.3%,苏州市及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区、太仓市先后通过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考核验收。农业休闲服务功能拓展积极,建成各类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场所1 000多家,年接待游客数量1 70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超过30亿元。品牌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所占比例超过85%,农业“三品”总数为1 807个,创建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51个。
2.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范围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颁布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以法律形式创新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列为“四个百万亩”保护的水稻田、水源地、生态湿地、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等实施生态补偿。截至2015年底,累计投入资金54.12亿元,近6.90万hm2水稻田、1.98万hm2生态公益林、96个生态湿地、22个水源地、210个村得到了生态补偿;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年均分别下降3.3%、3.5%,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7.99%,其中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为80.22%;推广了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工程、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乡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连片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6现代农业呈现都市化发展趋势
苏州市紧紧抓住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打破传统城乡分割规划旧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局面。截至2015年,苏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8%,有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2%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性、都市化的特征趋势。
3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全局来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和农村还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素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较为明显。
3.1资源稀缺问题突出
随着苏州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流转成本也随之趋高,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同时,地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发挥不足。
3.2农业一线劳动力短缺趋势加剧
目前,苏州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仅22.81万人,比2010年的26.82万人减少了4.01万人[9]。从业人员面临着日渐老龄化的现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大部分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
3.3环境压力有增无减
水环境敏感地段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污染问题仍未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监管能力相對滞后,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3.4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农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不能真正做到产品质量追溯。政府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安全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尚未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而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压力。
3.5产销脱节依然存在
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地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加工储运能力偏弱,不能完全满足市民需求。同时,农业信息化程度低,订单履约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者仍处于市场谈判的不利地位,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居民小区生鲜农产品销售平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工农产品销售还没有充分发挥好电商平台的作用。
3.6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经营性服务组织实力弱、服务供给不足,且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少,覆盖面窄。
[BT1+*5][STHZ]4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4.1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政策机遇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组成部分。党中央连续12年把1号文件锁定在农业农村农民重大问题上。习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也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四化同步”,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好头、领好向。
4.2苏州市特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
苏州市特大城市建设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给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开始向农村合理流动,从而使要素整合更加便利,将促进苏州市都市农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功能进一步拓展。特大城市建设使苏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与价值定位更加明确。
4.3农业迫切转型升级的产业机遇
[JP3]国务院和江苏省都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意见,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苏州市农业发展首先要解决农业供给侧问题,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四个百万亩”在承担市场保供基础上的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致富农民等综合功能,为实现新一轮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JP]
4.4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外部机遇
[JP3]当前,苏州市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转折时期,核心在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苏州市要抓住城乡一体化晋升为国家级试点的有力时机,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JP]
4.5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内部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动性越来越强,资源要素的融合性越来越大,差异性越来越小。苏州市农业发展深深打上了城镇化发展的诸多烙印,都市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注重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与城市充分融合,共享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6互联网+农业蓬勃兴起的未来机遇
互联网+农业开创了大众参与的农业众筹模式。一方面,互联网+农业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可逐渐打破小农经济对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实时、感知、智能等手段,为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企业管理等提供了精确、动态、科学的信息服务,必将成为苏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引擎。
5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
5.1来自苏州市内部区域间的无序竞争
随着都市农业的兴起,苏州市所属的不同地区的都市农业都在快速发展中,除太仓市都市农业主要面向上海市以外,其他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都以苏州市本地为主,上海市为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展的无序竞争将会使苏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面临来自内部的巨大挑战,要建章立制,统筹内部不同区域的都市农业发展,充分依靠不同地区特色资源,形成不同特色都市农业主导产业,互补长短,错位发展。
5.2来自苏州市周边城市间的同质竞争
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再一次强势崛起,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地,纷纷开始发展都市型农业,尤其是上海崇明岛,都市农业发展如火如荼,较为成熟。苏州市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尽量避免或减少周边城市的同质化竞争,打出苏州市的特色品牌。
6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矩阵
根据战略矩阵分析方法[7],和以上对苏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由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等4种战略构成的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矩阵(图1)。
SO战略(发展型战略):在发挥好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外部机遇进行快速发展的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在合理规避和弥补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外部机遇,化劣势为优势,进行快速发展的战略。ST战略(多样化战略):在利用好优势条件的同时,充分规避和减少外部威胁,获得快速发展的战略。WT战略(防御战略):在充分避免或改进内部不足的同时,合理规避和减少外部威胁,获得快速发展的战略。
7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
7.1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可以有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类型。根据上述SWOT分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总体应当定位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力争通过5~10年时间的建设发展,成为全国都市型农业的领跑者。苏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应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
7.1.1城乡一体,服务城市,留住乡愁在发展方式上,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留有空间,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配置资源。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科技手段、人才优势等方面加快实现城乡对接。在功能形态上,不忽视农产品生产功能,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城乡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发展规划上,要少拆迁多改造、少征用多提升、少索取多给予,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农村生活便利设施的建设水平,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规划,强化乡村基本生活功能的完善,呈现江南农村新气象。
7.1.2精致精准,优质安全,生态高效在苏州市有限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农业已成为小规模产業,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已超越了生产价值,必须积极发展“生产精致化、技术精准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率和优质农产品供给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苏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不是简单地把“田园”整理成“公园”,而是将田园、山水、乡村、社区相结合,建“山水苏州”、“田园城镇”,把各个城镇与农村、农业串联起来,实现城镇与山水一体、田园与村庄融合的良好生态格局,呈现江南鱼米之乡新风貌。
7.1.3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传承文明苏州市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但城乡之间、农与非农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要进一步缩小这种差距,让广大农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同时,苏州市是我国水乡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描绘出了一幅富有江南田园、水乡特色的农耕文化图景。要努力传承和弘扬江南农耕文化,把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与精准智能的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使苏州市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呈现江南水乡新特色。
7.2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农业的多功能性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功能,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作用上,农业生产状况决定了社会秩序的状况;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组织制度的样式,搞不好就会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的作用上,同时,农业的功能可直接表现为生态功能,因为农业各要素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子。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业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提供教育、审美和休闲等的作用上,农业正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载体的职能[10]。
就苏州市的农业来说,其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生产功能是农业提供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农副产品的功能。苏州市农业的生产功能主要是为苏州市本土生活的人们提供约30%的水稻、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70%的农副产品都需要从外地输入到本地市场。生活功能是农业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功能。苏州市农业的生活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和乡村旅游等方面,除了接待本地居民之外,还吸引大量的上海市居民和国外游客到苏州市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功能是农业自身作为生态要素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由于苏州市粗放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市农业经济比重和耕地面积大大下降,农业在GDP中仅占1.6%,苏州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功能,成为留住苏州市农业的最强大理由。文化功能是农业自身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苏州市农业的文化功能主要是对太湖流域长期发展起来的精耕细作江南农耕文化的传承。
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生态功能已经超越了生产功能,成为苏州市农业的第一功能。因此,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应当充分重视和强调农业的生态功能,始终把生态功能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此外,由于苏州市都市化发展越来越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必须缩小,农民的收入必须增加,因此,苏州市农业发展的第二功能应当是基于文化功能的生活功能,通过对农业文化功能的挖掘,突出农业的生活功能,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产功能在苏州市都市化发展中,正在逐步弱化,主要被作为一种基本保障供给,提供一部分日常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同时作为战备状态下的应急储备。因此,苏州市未来农业功能应定位于生态第一、生活第二、文化第三、生产第四的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苏州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苏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14-11-10)[2016-06-01]. 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xqzf/szsrmzf/201411/t20141118_474830.html.
[3]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 管理学原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甄若宏,周建涛,刘华周,等. 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17-19.
[5]马振兴.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 农业经济,2007(10):42-43.
[6]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 基于SWOT分析的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440-443.
[7]刘瑞雪,张辛阳,李迎征,等. 黄石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737-4739.
[8]洪艳,洪彬. 中国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30-36.
[9]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苏州统计年鉴(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0]陶陶,罗其友.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