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及策略选择
2017-05-08王煊
王煊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國教育信息化还处于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逐步融合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步入深刻变革的“创新”阶段。这就需要从制度创新、强化标准、组织管理、安全保障、队伍建设、协作交流等多方面入手,选择有效策略,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体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实施效果;策略选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已经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教育部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在教育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调动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互动、共享,促进了社会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还处于逐步融合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步入深刻变革的“创新”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是我国今后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我们从制度创新、强化标准、组织管理、安全保障、队伍建设、协作交流等多方面入手,选择有效策略,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1.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建设良好学习环境的过程。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社会各级组织构建网络、增添设备、配置软件,努力创造信息化氛围,建设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社会。数字教学、数字科研成为社会新时尚。局域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带宽增加,安全性能提高,泛在信息平台持续普及使用;教学和科研信息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和创新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教学科研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和使用情况逐步提升;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财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数据共享逐步拓宽。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日趋完善。
2.调动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与传统非数字化学习资源不同,其形式不再局限于纸质材料、投影片、电影、电视、录像等,表现为各种电子读物、电子邮件、网上资源、网上教程等,融合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传递、接收具有便捷性,虚拟仿真程度高,获得的成本较低,使学习者很容易接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互动和共享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班级授课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互动强度增大,但也存在互动受益面窄的缺点,使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教学资源建设的变化,实现了从“基于资源的网络教学”到“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的网络教学模式的变化,使不同师资队伍、专家、学习者等的共同参与互动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受益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互惠共享。
4.提高了学习者动态学习的效率
由于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和手持终端技术的发展,“数字学习”逐步向“泛在学习”过渡。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从固定时间地点的学习向脱离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发展,从静态变为动态,任何学习者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随身携带移动通信工具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将家庭与课堂资源联系起来,完成课程学习和作业任务;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实验和科学创造;可以在虚拟平台下,实现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联络。“泛在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5.提升了社会科研创新实施能力
由于数字化资源内容形式日益丰富,社会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延伸拓展,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互利共享科技教育资源的空间逐步拓宽,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创新能力。构建数字化科研协同创新中心,跨学科、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利用科研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同分享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都将成为科研新常态。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必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整个社会的科研创新实施能力,提高我国科技现代化水平。
6.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教育宽带网络和教育云基础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全面覆盖,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条件。“数字学习”“泛在学习”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种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终身学习步入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不脱产异地“在线学习”时代。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助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二、教育信息化的策略选择
1.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教育信息化意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认知和配合支持。网络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支撑固然重要,但是吸收与接纳教育信息化观念,熟悉掌握教育资源,传播与推进教育信息化更加重要。只有加强宣传引导,使全社会树立科学、优良的教育信息化风气,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政策法規
制度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部门必须制定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办学制度、基础设施配置制度、学位制度、考试制度等,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体制创新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校企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广泛合作。
3.加强规范管理,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
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策略选择。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规范都非常重要,要同时制定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标准。一方面要从教师资质认证、岗位标准、教学大纲和标准等方面规范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另一方面要从试卷标准、上机测试标准、考核要求等方面规范信息技术学习标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已经开始制定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落实计算思维教育,实现计算思维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融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此外,基础设施的标准和规范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制定和规范,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水平和运行能力。
4.加强组织管理,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组织,建立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明确职责任务,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各类信息化机构都应保证机构健全完备,组织层次分明,岗位权责明确,人员配备科学,并有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各级组织应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理顺各个管理部门与信息化管理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有效发挥信息化管理部门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5.加强安全保障,提高教育信息化运行效益
网络安全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制定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系统运行安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运行效益。此外,相关信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病毒和有害行为的防范和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对教育信息系统的侵害。教育部门应重视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生态教育信息化建设。
6.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信息产业部在2004年发布的《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实施意见》中就提出:“建立规范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信息技术人才评测体系,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加速信息技术人员成长,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应建设以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信息技术领域为重点的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整合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动态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基础教育、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带动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
7.加强协作交流,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协作方式,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加强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创新融合;加强区域内、区域间教育资源互利共享,促进区域教育教学健康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总而言之,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强宣传,树立教育信息化意识;加强协作交流,增进教育资源互利共享;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制度、规范、组织、保障、人才培养与协作交流等多种策略选择入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实施效果,实现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8.
[2]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3]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4]任友群,隋丰蔚,李锋.数字土著何以可能?:也谈计算思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8.
[5]郑云翔.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126-132.
编辑 薄跃华